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大智中庸之乐!告诉你(2)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中庸之道注重总结事物发展规律,阐释为人处事方法,解说修身养性途径,是值得发扬传承的优秀文化。人们通常认为,中庸知难行亦难,甚至知难行更难。然而“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对中庸之道的感悟践行,完全可以化难为易、删芜就简。

若乘坐率真执着之舟,以慎独为舵、忠恕为帆、至诚为桨,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完全可以日益抵近中庸修养的光明彼岸。

中庸倡导“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独处之时,更应该谨慎检点,恪守中庸之道;倡导“忠恕违道不远”,待人处事能够推己及人,能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别人,离中庸之道不远矣;倡导“唯天下至诚”,只有坚持至诚,发挥善良天性,才能达到至仁至善的中庸境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历史上,中庸之道等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延续,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统一,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光辉。

我曾到过一些经济发展快、社会秩序好的地方、企业和农村,在同干部、群众交流时,我非常认真地听取他们的经验介绍。我发现,这些地方、企业或农村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甚至光大了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有为的时代,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的社会风尚,创业创新、奋发有为、报效国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在社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一些人不能正确把握个人利益的“中”和“度”,欲求不满、私心膨胀、诚信消减,个别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显然,我们仍需运用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现实问题,理性看待和正确运用中庸之道是无可回避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大智中庸之乐!告诉你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大智中庸之乐!告诉你

思辨正名 坚守达道

内涵深邃的中庸之道,是极具哲学智慧的方法论。它总是追求中和、反对极端,总是轻声细语、与人为善。运用好了,可以“冤家路宽”,可以“水火相融”。然而世人对它的认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它的评说大相径庭、决然对立。

“中庸”,既被奉为道德至高标准,也被当作平凡无能代言,一度蒙受知性与实践的双重误解。也许人文思想的延续发展就需要历经坎坷、百般锤炼,勇于把苛责当作良药。直面曲解,积极思辨,意义良多。

有人认为,所谓“中庸”,就是简单的中立与调和,明哲保身、袖手旁观,圆滑处世、八面玲珑,会“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一团和气,与个性发展相对立;思前忧后、顾虑重重,无原则、无立场,同解决矛盾问题、推动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甘于平庸、隔岸相观,不出头、不冒尖,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反对社会革新,鼓吹守旧倒退,是封建社会遗毒……

上 述观点,好似切中中庸之弊,实则背离中庸本义,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世人对中庸的认识和评价。事实上, 中庸并不是刻板固化的教条和模式,而是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辩证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和而不平庸”的智慧结晶。

中庸反对折中主义、排斥麻木之道,赞成改革创新、接受文化自省。一些人出于对“中” “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把中庸之道理解为折中主义。在哲学上,折中主义是没有独立观点的,是各种元素机械地拼凑,而中庸之道强调“允执厥中”,更多指向对立双方达成和谐统一的平衡。

也有观点指出,中庸麻木不仁,造就了大批不分是非、伪善欺世的“乡愿”。实际上,中庸所崇尚的“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是要求谨慎行事,但反对隔岸观火;要求量力而行,但反对无所作为。

还有人把“误国误民、遗毒遗害”的标签贴到了“中庸”身上,把它视作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文化根源。这是对中庸某大的误解。中庸历来赞成“通权达变、否极泰来”,它不反对登高冲顶,只是希望能够选择合理的路线攀上巅峰;它不限制迎接挑战,只是希望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接受考验;它不阻碍吐故纳新,只是希望能够采取适宜的方式冲破束缚。对封建社会大行其道且异化歪曲的“中庸思想”,确实要旗帜鲜明反对。

朴素中庸思想就是希望世人洞察世界本源而达到知行一致,修养崇高品德而感化周围大众,磨练杰出才能而造福国家社会。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大智中庸之乐!告诉你

是非曲直,自有公断。

上一篇:为人处世既要“圆滑”也要有“气节” 下一篇:诚信+感恩+人品=做人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