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这个人(9)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知识渊博、勇于发表观点的南老,在国际上也有许多“铁哥们”。每次见面,都紧紧握手拥抱。有一个老科学家,在去世之前,还专门坐着轮椅飞到中国来看他。

人心是杆秤,称出人格分量。不识南老的人,一了解便敬重。他骨灰盒上要一件很薄的瓷照,一位义乌商人费尽周折烧制成功,还坚决拒收费用:“这是一位大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单一定不能收钱”;墓地管理单位,主动给他家价格优惠;墓上常摆有别人放的鲜花,墓碑也擦得更干净。有一次,他夫人去银行,办事员一惊,“这是那位造天眼的老先生吧?他真了不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要正直、善良、面对疾病要乐观;也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工作要执着、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更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要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但他,行胜于言”,杨清阁高工感叹道。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孩的哭与笑,都那么自然。南老回归了他的本真,他的天然。

 

仁人:乃知仁人泽,是处皆阳春

爱人利物之谓仁,故仁者博施于物。南老一生所为,体现了大仁大义、国之高士风范。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T恤、大裤衩,这位外貌粗犷的科学家,对待世界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从他身上,我们仿佛看到周总理的宽厚、石评梅的“情育”、卢作孚的“圣人”影子。

为国尽忠:“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南老理想高远,有大格局、大境界,“对他而言,中国需要这样一个望远镜,他扛起这个责任,就有了一种使命感”。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他获悉科学家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之前,接收更多外太空的信息,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他立即提出“咱们也建一个”,随之将24年光阴付诸于此。

这折射出知识分子勇于创新的精神,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理念,抓住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步伐。

“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要有知识”。他努力争取把“大射电望远镜”落户到中国,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可以节省大笔自建的钱;世界多种尖端的先进科技,将因此流向中国;谁掌握这些前沿科技能力,谁就拥有科技战略的制高点!

“天眼”初勘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只有他满中国跑。为了寻求技术合作,天文台也没什么钱,他坐着火车,从哈工大到同济,再从同济到西安电子科大。为了化缘,他无论大会小会、国内国外,逢人就宣介“天眼”。他的立项申请书,有20多个合作单位,约3厘米厚。

“FAST到底究竟能不能立项?我们这些人不为名利,甚至自掏腰包,只为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而已”。2006年他直接“喊话”中科院院长,“第一,我们干了十年,没有名分……第二,我们身无分文,囊空如洗”,院长笑答,给予支持。

1995—2006年,世界上多了一位名为南仁东的“推销员”。他向国际申请,并设法多参加国际会议,借机推销,盼望SKA项目花落中国,“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经历最艰难的十多年,项目逐渐有了名气。同时,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性进展,这给了他底气。

但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强势国家,不愿意大射电望远镜到中国。2006年,中国在台址竞争中,遭遇滑铁卢,国际组织确定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建SKA。再联想到早期赴美拒签,这让他更清醒:有人防着你,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是买不来、求不来的。

这反而逼出了他的斗志!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底国际专家评估FAST项目可行,61岁的南老看到这一结论,热泪盈眶。在他积极争取下,中科院正式申报,2007年7月国家正式批复,意味着这个艰巨的工程,将全靠中国自己的力量!

立项后,他播放了《命运交响曲》。“FAST立项,不意味着胜利,我们只是刚刚出发……我们将证明,人类的探索,可以到达一百多亿光年以外”,他异常冷静,以麦哲伦出发时跟船员讲话为喻,“我们将开始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航行。我们中间有些人会葬身大海,不可能所有人都回来。但是,我们将会证明,地球是圆的”。后来,没回来的,只有南老自己……

上一篇:@爱文明的丽江人,创文的这些知识点你需要知道 下一篇:[闵行]康城实验学校:新环境 新征程 智慧传递 共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