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这个人(5)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要干好,豁出去,这是他的习惯。30岁时为了编程,创下了七天七夜没合眼的记录。建天眼其间,他“依旧全年无休,日日操劳,能自己做的事,决不假他人之手”。

“你见过医生,必须自己造CT机的吗?”可南老不得不如此。他事必躬亲,审核“天眼”每个方案。每个细节,他都要百分百肯定的结果。如果没有解决,就一直盯着,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不懂岩土工程的他,用了1个月时间埋头学习,对每一张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建六个馈源塔,他要求等距,但山间很难,“挪一点行么?”“不行,不美观!”为求最好,他独断专行,不惜返工。

他太严谨,眼里容不得一点缺陷。平常,他对同事和学生,态度都很随和;但对工作不认真的人,丝毫不留情面。有一次,测试小组拿着一个仿真实验方案向他汇报,“一上来,就先问我三个问题:‘多大尺度?’‘在哪进行?’‘阻尼多少?’结果我一个都没答上来,他当即严厉批评”,李辉记忆犹新,“每当这时,他就板起面孔,冷得让人不敢看他,让我们不敢有半点懒惰和马虎”。

他是完美主义者,什么都想做到最顶尖,专爱挑刺,真不好伺候。学生眼中的他,“很少表扬,会挑毛病,直接批评你……起初,我们都不适应,但批评完,他会教你”“跟他汇报前,要充分准备。被问住,挺尴尬的。你出错,没关系;你不认真,他不能容忍”。

他动手能力超强,也源于求完美的性格。在通化时,他曾对弟弟说,“我看不惯那些以应付心态去工作的人”。一次,他让一名车工干个小件,结果与他要求相去甚远。于是,他自己动手,车出来连那名车工都说好。

2010年,“天眼”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大风险,即索网抗疲劳难题,建设要求的标准是现有国家标准的20倍以上,没有现成技术可以依赖。65岁的南老寝食不安,亲自上阵,日夜奋战,经历近百次失败,700多天,方才化险为夷。这项自主创新的技术,后来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让国家和人民受益。

“我太高兴了”,索网成功后姜鹏难抑喜悦,“高兴什么?你什么时候看到我开心过?我评上研究员也才高兴了两分钟。实际上,他是告诉我,作为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保持冷静”。

还有反射面这个“大麻烦”,其弧度近似完美,是精益求精的典范。他对施工要求不断提高,从10毫米、7毫米、3毫米直至2.1毫米。打造一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出现一点凹凸不平是正常的,但它竟然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圆。“FAST宏伟壮观,最震撼人心的是它的精准。它要在如此大的尺度上达到毫米级精准,并在约定时刻内到达”,朱丽春说。

反射面、索网等让南老心力交瘁,“现在我常常在想,那时的南老师,一定经历了痛苦的心理挣扎和自我革命。如果我们不这么折腾他,是不是他也不会走得这么早?”彭勃有些自责。

“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天眼副总工程师李菂由衷赞叹。为了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南老一直在跟自己较劲,特别能承压、能抗压,什么奉献了。

“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我以为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科技创新成就,而是找回‘自力更生’精神”!对于南老与几千人的不懈奋斗,王宏甲做了全新的诠释。

有点“傻”:痴迷光明,夸父逐日;坚守忠义,秀夫跳海。南老的心灵,遨游于太空;世俗的目光里,他难免显得呆傻。

入清华后,为自修英语,他整日抱着词典,背会一页撕一页;公交车上,他从始发站背到终点站。“回家探亲,一边哄2岁的侄子,一边捧着英语书,侄子尿在他身上,都不知觉”“我与哥哥一起走时,常听他嘴里不停嘟囔,后来知道他在背题”。

他的眼中,骨气与尊严,比钞票重要。当时日本薪水一天相当于国内一年。人们赞他回来是爱国,他坦陈心迹,“你别看他们对我恭恭敬敬的,那骨子里,还是看不起中国人”。

他不求人,台里大家都知道。他的个性、棱角,傲骨、坚守,让他不愿妥协,不在乎人际关系,现实里易得罪人。他的性格,与“到处托人找关系”的世风,格格不入。在揭不开锅的日子里,他不求人,聂跃平就得求人。

“自认识以来,没见过他为任何事情低过头。但他自己却说,他低过头,为了天眼立项”。“我这个书生从来没有求过别人,可现在要争这口气,只能豁出去了”,南老很无奈,还干了最不能接受的事——陪人喝酒。鲜有人知,他内心如何痛苦挣扎,“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冲,冲不过去,FAST就是死”。

上一篇:@爱文明的丽江人,创文的这些知识点你需要知道 下一篇:[闵行]康城实验学校:新环境 新征程 智慧传递 共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