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高考:从考知识到考能力,从考做题到考做(5)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考试研究的眼界也被逐步打开。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调查与论证,考试研究学者提出应当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吸收标准化考试的理论和经验进行高考改革。

  那一段时间,认知心理学理论、心理统计和测验等理论先后被引进,中国高考的测量学研究应时兴起,一时间轰轰烈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厚粲、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桂诗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以过人的先见和胆识,著书立说,力排众议,开拓了高考命题改革之路,开启了教育考试改革之门。

  1985年,经教育部决定,高考标准化改革在广东省率先试验。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在这一过程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悄然有了变化:针对命题的主观性、随意性,进行科学化、标准化改革;首次开展了高考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研究,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指导命题;针对高考测量范围窄,“猜题”和“押题”大行其道的问题,大量采用客观题型,强调考卷对知识点的覆盖率要达到70%以上。我国高考命题由此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选择题的局限性等问题,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进一步推进。此间,业界讨论认为,孤立的、纯粹的能力测验是不存在的,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知识载体。“知识”和“能力”并非是两个对立体,能力考查也应以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为命题主体。

  1998年,教育部在四川、河北、上海等五省市的保送生中进行了“综合能力测试”。测试题目是多个学科组合在一张试卷中,命题突出了能力测试的主旨。这是我国在高考中第一次尝试跨学科能力的测试。考后无论是教育测量理论界还是命题专家以及学校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1999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高考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再次对高考“指挥棒”的功能深度调整。在这期间,教育部提出“命题范围遵循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这是命题原则的重大变化,突破了沿袭多年已成为定论的“命题范围不超出中学教学大纲,试题内容的要求不超过中学所用统编教材所能达到的程度”的原则。

  就考查能力的目标而言,这是带有突破性的命题理念。课内课外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考查,对于学生大学的学习乃至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会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可是迫于“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复习备考难以把握”等呼声和压力,这个原则还没有来得及认真落实便终止了。命题又退回到了严格遵循大纲的原则上。尽管如此,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方向依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中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起到了正向引领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后,科目组合改革进入了“3+X”和“3+文综/理综”模式。由于确立了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其中的“X”或“文综/理综”才得以顺利实施。只是在命题中突出强调学科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减少了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成分。

  2014年,以上海、浙江为先行试点的高考改革,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始。国务院颁布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命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再次明确了高考命题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以北京高考命题的导向为例,经过多年改革,明确了命题追求“走大道、求大气、宽广融通”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以命题改革撬动教学改革的作用。具体变革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强调高考考查的主体是课程主干知识,核心能力。就是难题,也要难在对基础、核心内容的考查上。这就要求题目考基础,但命题要出新,思路开阔、适度灵活,重在考查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2、高考命题要突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教育。例如,体现主旋律是多年来北京高考作文命题的一条主线,目的是引导教学,使学生通过习作了解熟悉这条主线,从而理解、思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考试体现立德树人的最大价值。

  3、强调试题具有时代感,引导学生追踪科技前沿。例如天眼、高铁、网店、网络银行、共享单车等等。这些新事物虽然在教科书中找不到,但作为考题背景,几乎与新事物同步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先于教科书引导教学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

上一篇: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 下一篇:鏉庢磱寰灏廣鏍稿績楂樼℃劅鎭╁仛浜烘暚涓氬仛浜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