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高考:从考知识到考能力,从考做题到考做(3)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那一时期,高考录取率本科加上专科也只有两成多一点,而余下的近80%的落榜生,再没有什么能够证明他们学业的成果了。以高考论成败,让大批无法进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深深地蒙上心理阴影,这对办学资源不良的农村尤为不公。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1987年浙江全省率先实施会考。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会考制度大踏步发展的时期,在当时国家教委大力推动下,仅用3年的时间,普通高中会考制度在全国推开,各省很快成立了专门的机构。

  设计高中会考的初衷是为了把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区分开,高考、会考各司其职,从而弱化或消除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高考面向升学的少部分学生,会考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全面检查高中13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担负起客观、科学、权威地评价高中教学、评价学生学业的任务。

  学生达到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取得会考合格证书,就是国家承认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会考以国家教育认证制度的形式改变了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判定。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将会考合格证书确定为招工录用的必要条件,参军入伍也以会考合格证书作为条件。会考注重人的成长和人的基本素质,客观鉴定和公正认可学业成就,让学生通过会考感受到教育的人文关怀。

  恢复高考后的前10年,正是矛盾激化和集中爆发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首当其冲,减轻负担只有减少高考科目这一条路。而纠正教学文理偏科的问题,又需要增加考试科目,问题陷入了死结。

  此时,高考还在沿用文革前文科考6科、理科考7科的模式。这样运行几十年了,如何才能走得出去?

  1992年,在湖南、河南、海南实验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确定了“3+2”的高考改革方案,即语数外三科作为共同考试科目(数学分文、理卷),文科加考政治、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化学。每科满分150分。至1995年全国除台湾省外全部实施。

  高考的旧貌第一次换了新颜。而这一切,受益于在高中会考在全国实施的基础,否则高考进行减少科目的改革无从下手。会考全科开考,保证毕业生合格、达标,同时让高考达到减科减负的目的。

  在考试内容上,会考与高考也有所衔接。前者主要是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后者则考查学生发展层次的能力。“3+2”高考方案特别强调了会考与高考的整体性配合,两个考试构成一个完整的考试制度。

  高中会考制度的建立,对于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克服群体性偏科、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薄弱高中的条件改善,以及高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在会考运行过程中,自身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失误在于缺乏有效利用考试数据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监测,真正实现用会考评价教学、评价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功能。此外,会考还远远做不到抵消高考的负面作用的目的,并未达成建立会考制度的最初的设想和愿望。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反对会考的风声日盛,一直影响到到教育领域的决策层。有的高中校长指责会考占用了高考的复习时间,也有人认为会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2000年,原国家教委发文,把会考取消还是留存的决策权下放到省。

  一时间坚持还是取消会考,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少数省市决定取消,大部分省市仍然坚持,还有一些省市为了决定会考的去留,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许多高中校长和教师对会考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拷问。最后,更多地认同了会考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一些重点高中的校长和教师,在权衡利弊后也认为会考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关调查也反应出会考自身的问题和要求改革的意见。

  2005年,全国会考协作会在承德举行,会场外悬挂着这样的条幅,“坚忍不拔同心同德办好会考事,勇往直前无怨无悔风雨会考人”。大家的认识在调研过程中得到深化和统一,形成了会考改革的共识。

  在此前后,各省市实施了多项会考改革,改革探索的意义超出了会考的自身。

  会考英语听力考试,改变了“哑巴英语”的教学状况,开创了我国大规模考试语言听力测试的先河。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就是在会考探索的基础上启动的。

  会考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的操作性考查,目前在大规模考试中仍然是唯一的。这也改变了以往教学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状况。

  一些省市在不同科目上进行开卷考试的探索;有的省市还在会考中尝试计算机无纸化测验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各省会考机构成立了全国协作会,办起了自己的专业杂志《会考》。

上一篇: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 下一篇:鏉庢磱寰灏廣鏍稿績楂樼℃劅鎭╁仛浜烘暚涓氬仛浜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