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流动人口(7)
分类:励志名言 热度:

那么,在我国,二代流动人口是哪个群体呢?理论上,我们将二代流动人口界定为在父母流动过程中出生并随着父母在流入地生活、学习、工作的群体。如果收集了父母的户口所在地、现居住地、详细的流动经历,孩子的出生地、出生时间、流动经历,则可以将二代流动人口和“15代流动人口”识别出来。

然而,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要区分出二代流动人口或“15代流动人口”并不容易。已有的专项流动人口调查中较少问到流动人口的出生地,可以将二代流动人口区分出来的数据是2011年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其他年份的调查都没有出生地信息),出生地选项有3个——本地、户籍地、其他,出生在本地的人即“二代流动人口”。出生在“其他”地方没有记录具体是什么地方,是城市还是农村,因此这项信息只能反映这部分人有极大可能是在流动过程中出生的(因为不能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母亲在探亲过程中生育),要弄清楚更详细的信息,还需要了解父母的流动经历,不过这个群体的比例非常小,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影响。同时,该调查也询问了第一次流动的时间,与年龄结合可以将“15代流动人口”区分出来。需要说明的是,已有众多研究证明城城流动人口和乡城流动人口在社会经济特征和融合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55-56]。因此,在用出生地判断出二代流动人口或“15代流动人口”后,还需要根据户口性质进一步分为乡城流动和城城流动。户口作为城乡二元分割的主要标志和因素是目前各种调查中代表一个人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我们主要关注乡城流动二代和“15代流动人口”,因为从农村到城市,环境的改变更大,语言、教育、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可能遇到问题。

尽管二代流动人口或“15代流动人口”在理论上是可以明确界定的群体,但具体研究过程中界定会有很多操作上的问题,因为我国的流动人口流动经历比较复杂,他们可能在老家和流入地之间多次往返,也可能有多次流动、多个地区的流动经历。为了便于操作,我们主要关注调查时点生活在城市、父母都是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的孩子。在非户口所在地(流入地或父母流动过程中)出生的孩子是二代流动人口,在父母流动过程中出生的孩子需要结合父母的流动经历判断。而发生流动的年龄在0—15岁的是“15代流动人口”,以15岁为界主要是因为在我国16岁是最低的合法工作年龄,16岁及以上的孩子可能是自主流动而不是跟随父母。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一般为0—6岁,这部分孩子与出生在流入地的孩子生活经历类似,分析时可划入二代流动人口群体。7—15岁则作为“15代流动人口”进行分析。

综上,总结一个二代流动人口的划分框架图,虚线框住的部分是本研究关注的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二代流动人口。

五、二代流动人口规模和比例估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了被访者的出生地(R12出生地:本县市区,本省其他县市区,省外),结合户口登记地排除县内流动人口完全将县内流动人口排除,可能造成对二代流动人口的低估,因为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可能出生在县内的流入地,但由于没有详细的信息,只能忽略。鉴于县内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不考虑县内流动人口可能不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太大影响。后,计算得到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二代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36%,估计2010年该群体的规模在500万左右。由于普查数据并没有收集相关流动经历信息,所以无法将父母在其他地方流动过程中生育以及0—6岁跟随父母流动的孩子纳入计算中。加上这个群体,二代流动人口规模更大。

上一篇:聚焦丨5个万亿级、8个千亿级产业!看云南的新气 下一篇:新鸿翔东辰名邸价格究竟怎么样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