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新的划分和界定,不仅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很多问题,更是因为我们需要深刻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原因,深入了解哪个群体更需要关注和社会支持,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可能会造成什么社会问题。二代流动人口和新生代流动人口两个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
1.生活环境差异
我们目前所说的新生代流动人口这个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多为成年后外出打工,跟城市居民在生活方式、文化风俗、思想观念、经济水平、消费水平等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他们流入城市,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收入水平低,但是他们仍然愿意留在城市工作,因为城市的工资水平与老家相比高很多。
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成长的孩子事实上类似于国外的“二代移民”,我们称这个群体为“二代流动人口”。二代流动人口完全在城市生活成长,受到的影响是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布朗芬布仁勒(Bronfenbre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环境和心理发展的关系[34-35]。他在生态学模型中,纳入了时间系统,即强调最近过程发挥其对发展的影响效力,提出人与环境的交互活动必须稳定有规律地持续一段时间。根据这个理论,可以联想到,二代流动人口或者是从小跟随父母在外流动的儿童,他们受到的影响实际上多来源于流入地或者流动过程,而不是老家的影响,相反,从小生活在老家成年后才出去打工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可能受到老家的影响更大。这些影响包括消费观念、价值观点、期望,等等。
同时生态模型提到生态转化的概念,指的是当角色或者情境,或者这两者都发生变化时,个体在生态环境中的定位会发生变化,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存在着生态转化。流动人口是发生生态转换的典型群体。生态转化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儿童时期,个体面临着新的活动、关系水平和角色的挑战,在学习适应的过程中,发展就随之产生了。所以,出生在流入地的儿童或从小跟随父母流动的儿童,他们在发生生态转化,而这个过程对他们未来的心理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至关重要。最近过程对发展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特别是早期阶段,所以儿童时期的成长经历影响非常大。二代流动人口从小生活在流入地,这个时期的环境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所以从环境角度可以看出,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二代流动人口特征和问题的差异性。
2.参照对象差异
与环境相关,当生活环境不同时,个体所建立起的参照组也是不一样的。墨顿(Merton)在研究美国士兵时,提出参照组(Reference Group)的概念[36],他发现满足感或幸福感取决于他们用来比较的参照组。与经常有职位晋升的美国空军相比,职位晋升变动很少的美国步兵报告的幸福感更高,这是因为空军虽然提拔得快,但是參照于他人获得的职位,更可能出现对现状不满意的状态。而且根据已有研究,人们选择参照组的时候,更有可能选择比自己富裕的人,所以即使发生了向上流动也会产生沮丧感[37-38]。“人们不是想富裕,而是希望比他人富有”很形象地描述了人们的心理状况[39]。后来,有研究者进一步扩展参照组概念,提出目标-现实差距概念(goalachievement gap),指出幸福感还取决于期望和实际获得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其他人比较,二是与自己的过去经历比较[40]。幸福感是收入和期望的函数[41],相对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影响主观幸福感[42-43],而期望又依赖于与参照组对比的收入差距感[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