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平台
分类:人生感悟 热度:

图书简介   作者: 徐志远  蕾蕾/编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1  I S B N : 9787535444844 包装: 平装 定价:2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大板块,在“大师知行录”板块中,首先从南怀瑾先生数百万字的著述中提炼出关于人生的醒世金言,然后围绕其主旨,结合其亲身经历举证一案例,或者由他讲述的故事,以此印证他在醒世金言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智慧。在“大师智慧活学活用”板块中,则结合现实情况,将其人生智慧的要义加以阐述,并力图探讨一些可以用之于实践的方法。当然,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融进编者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南怀瑾很推崇宁武子这种“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对大多数人而言,由聪明转糊涂是不容易的。通常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露锋芒,不过要做到朴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就很难了。

华章试读

大师知行录

南怀瑾说: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用处,有价值。其实啊,人生的价值,自己觉得没有用的,最有用;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活一辈子就好了,这是庄子的结论。看起来非常消极,对于社会、世界、人生是讽刺的;实际上,他一点都不讽刺,只是告诉我们四个字:“世路难行”。 世间这一条道路,很难走的;生命要很有价值,自己处理生命要很有艺术;要懂得在哪个环境,应该要怎么样做。如果不晓得自处,会招来侮辱,招来伤害。

这些过去历史上的人物,也不错啊!为什么呢?有理想,有抱负,尚未得志时,不妨在个性上将就别人一点,先取得别人的信任,肯与你合作以后,才慢慢地引导他们走上大道:“先合作,然后引之大道。”那也是一种处世的办法啊!

南怀瑾所谓“要懂得在哪个环境,应该要怎么样做”以及“先合作,然后引之大道”,简而言之就是“先适应,后改变”、“先生存、后发展”。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抗日战争时期,南怀瑾曾到过四川。在此期间,他为了找碗饭吃,来到一家叫做《金岷日报》的报社。当时,柜台上坐着一个老头子,南怀瑾便上去请安,问能不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使。老头子把他打量了一下,问他是哪里人,不是日本人吧?那时候的人都很怕日本的特务或汉奸。他连忙说:“我是浙江人,逃难逃到这里,想找一个差使,好有碗饭吃;随便什么事都行,倒茶扫地也干。”

这时,坐在里面的老板听见了,伸出头来看看,就叫他进去。南怀瑾还是那句话:流浪到大后方来,举目无亲,没有饭吃。老板就说:那好啊,你就来上班,我们缺一个工友,扫地的。他当天就在

家报馆上了班,扫地。

这个老板姓许,在一边看了一会儿,便把南怀瑾叫过去,对他说,看样子你不是干这种事的人。然后,许老板又问他会不会写文章。他不敢说大话,只说自己在私塾里念过“子曰诗云”等等。许老板马上出了一个题目,叫他写一篇文章。南怀瑾大笔一挥,许老板看了非常满意,就让他当了报纸的副刊编辑。

报社也就那么几个人,所谓编辑,除了经常写些文章外,什么杂事都要干。不过,对于南怀瑾来说,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总算有一个立足的地方,有一碗饭吃。

毋庸置疑,当年的南怀瑾先生已经深谙“弯曲”二字的真谛。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宁愿放下文人的架子,从扫地做起;之后由于才能不凡,被任命为编辑。他这样做,与陶渊明提倡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并不矛盾。后者需要放下个人的气节与尊严,前者放下的只是所谓的“脸面”与“文人架子”,是一种适应现实的灵活作法。

现代社会是需要这种“先适应、后改变”“曲线生存”的处世态度的。在社会变迁中,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生活节奏加快,交通工具增加,电子系统丰富,这些都会导致个人的情绪纷扰甚至身心疾病。这时,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健康,就要看他对生活的变迁是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许多人行走于社会,常常带着一股闯荡江湖的侠气,在碰壁后更是毫不妥协,最后在与诸多社会规则的抗争中倒下。

还有另一种人,似乎并不强大,甚至处于弱势地位,却能够在来自各个方面的压迫中顽强生存。因为他们懂得适应,肯将自己的身体暂时扭曲,从而在压迫的缝隙中向上发展。终有一天,他们会摆脱束缚和压力,成就人生。

同样是没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意志和追求,懂得适应的人却更能生存于社会。

南怀瑾说:清朝名士郑板桥,说过几句很了不起的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

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这就更难了。南怀瑾讲了一个故事来说明,大意如下:

上一篇:文艺青年尼格买提感悟人生:写给未来的自己 下一篇:方以涵:从马拉松中感悟人生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