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介绍了纪录社会,感悟人生,主讲人讲述纪录片的深刻内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感悟和体会。其中汤炯铭教授表达了纪录片在中国发展的担忧和思考以及他对纪录片内涵的理解。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教师团队
汤炯铭 教授
单位:复旦大学
部门:视觉艺术学院
职位:资深编导
纪录片的诞生
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L.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从19世纪的最后几年起,电影开始用于新闻题材的报导;俄国的沙皇加冕、英国的英王亲临奥林匹克开幕式、西班牙的斗牛、澳大利亚的竞走等新闻事件,都搬上了银幕,成为初期纪录电影的主要题材。1923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摄的。1913年弗拉哈迪随一个探险队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矿
纪录片的特质
上面这句引言,体现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
正因为观众往往认为纪录片中表达的是事实,因此纪录片可以由于不谨慎或者蓄意造成非常大的误解,纪录片也因此往往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一个反面的例子是195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迪士尼动物纪录片《白色旷野》,在这部片子中观众看到旅鼠落下悬崖的景象,因此至今为止依然有许多人以为旅鼠会集体自杀。实际上这个镜头是在工作室内一个布置为冰天雪地的桌子上拍的,而电影里的旅鼠也不是落入海中,而是落到桌子下。而真正的旅鼠虽然偶尔会集体迁徙,但实际上并不进行集体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