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名人(5)
分类:名人名言 热度:

  赵善欢1929年进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学习昆虫学,1933年毕业留校任教,1935年被选送到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深造,获学士学位,1936年9月转学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39年回中山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被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借聘为教授,并被聘任为台湾农业试验所应用动物系主任。1952年任华南农学院副院长,文革结束后任院长至1983年。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赵善欢积极筹建实验室,对华南水稻主要害虫三化螟进行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对我国杀虫植物进行调查,开展化学分析、毒力测定和防治试验,发展了我国植物性杀虫剂科学,开辟防治害虫的新途径。他率先提出“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发展了昆虫毒理学理论。

  赵善欢认为:“做学问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是了解国际先进科技成果,一头是熟悉国内生产实际”。他在工作中教学严格、计划严谨。主要代表作有:《昆虫毒理学原理》(英文版)(1992)、《昆虫学研究论文集》(1994)(汇集了他60年来科研成果的精华)。他是我国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华农名人

卢永根,男,1930年生于香港,原籍广州花都市,中共党员。

  卢永根1949年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成为华南农学院学生,1953年毕业留校工作,1955年到北京农业大学进修二年,1978年到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1980年11月到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开展水稻诱导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198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至1995年。是中共广东省委五、六届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逐步深入扩展到水稻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学术成就主要有:协助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对光照和温度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对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80年代)、对水稻矮生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1976—1978),对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细胞学和遗传基础进行研究(1980—1982),成功地培育了等基因恢复系“珍汕97A”,提出“特异亲和基因新概念”,并提出应用“特异亲和基因”以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设想(1988)。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卢永根在处理好党员、教授和校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有句名言:“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他以身作则、勤政廉政,鼓励、扶植、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已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参加执笔、全书统稿)(1964)。他注重学科建设,早在1984年就对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发挥较强的社交活动能力和广泛的海外关系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他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华农名人

庞雄飞,男,中科院院士,1930年生,广东省佛山市人,中共党员。

  庞雄飞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同年考上研究生,1955年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院深造,1959获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在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历任昆虫学教研室主任、昆虫生态研究室主任、植物保护系副主任、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庞雄飞长期从事昆虫学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主编参编的教材有:《昆虫群落生态学》、《昆虫学通论》、《害虫生物防治》、《农业昆虫学》。他创立了昆虫生态研究室,主持过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提出害虫种群控制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近年还提出了利用异源植物次生化合物防治害虫新思路。他依据物种概念,重新整理了瓢虫科的分类系统,整理了分布于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瓢虫近700种,发表瓢虫新种近100个,建立了一个新亚科,另还发表赤眼蜂属和缨小蜂属新种12个。他创办了集教学、科研和科技示范于一体的深圳龙岗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及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上一篇:不要说别人脑子有病,脑子有病的前提必须有个 下一篇:心情不好的时候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呆着。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