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巨伯6岁入学,13岁赴日本就读于横滨华侨开办的大同学校,16岁到墨西哥读书一年,后转学美国俄亥俄市立东方中学,毕业后考进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院攻读经济昆虫学,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获昆虫学硕士学位。1917年学成回国在岭南大学从事杀虫药剂研究,不久到南京大学任教,1923年受东南大学农科选派作为交换教授到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7年返南京任江苏省昆虫局局长兼主任技师,并兼任金陵大学及中央大学昆虫学教授、系主任。1932年改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主任技师兼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所长。1936年南返广州,先后担任过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病虫害系主任、院长。兼任过广东省文理学院教授、生物系代主任、广东省农林局技正、实业部广州商品检验局技正等职。
张巨伯在教学、科研上的主要成绩有:设立田野实验室进行养虫治虫试验,试用砒酸铅杀治棉大造桥虫,组建昆虫研究机构,倡议组织六足学会,后改组为中华昆虫学会,被公选为会长。晚年从事白蚁、果树害虫和密源植物的研究和调查。
张巨伯主张教育、科研、推广三者并重,并互相结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造诣专深、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代表作有:《棉虫讲义》、《昆虫通论》、《医用昆虫学》、《植物通论》等。他是我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农业教育家,昆虫学学术团体的主要创建人。
陈焕镛,男,生卒1890—1971,广东新会县人。
陈焕镛早年丧父,1903年随母去美国读书,1913年考入哈佛大学植物学系,1919年获科学硕士学位。从1920年开始先后在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及广西大学任教授,1935年兼任农林植物学部主任,招收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华南植物园主任。是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陈焕镛在教学、科研上致力于植物的调查和分类学研究,设立植物研究室、建立标本园。创建中大农学院农林植物研究所(1930)、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1935)、倡议创立中国植物学会并担任过副会长、会长。发现植物新种百种以上。
陈焕镛一生寻求:“求中国科学之独立,与各友邦并驾齐驱”。他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探求不已。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经济树木》、《中国植物图谱》(共5卷)、《海南植物志》(第一、二卷)、《中国植物志》(第二卷、第十一卷)。他是中外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主要奠基人
杜雷,男,生卒1913—1991,安徽省嘉山县人,中共党员。
杜雷1937年开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冬放弃在金陵大学的学业,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政治研究班学习,随后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和晋察冀中央局党校等从事管理工作,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等职。曾任黑龙江省、江西省建设厅、农林厅副厅长、厅长。1953年任华南农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和顾问。
杜雷积极贯彻党的农业院校向工农开门的政策,对缩短学制和多种办学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加强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开展课程改革。他深入基层、精打细算、励行节约、讲求实效、勤俭办学,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党员、农业教育家。在文革期间,和“四人帮”及省搬迁组进行坚决斗争,拯救华南农学院免遭肢解、搬迁之灾,为今日华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钟荣光博士,男,生卒1866─1942,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人。
钟荣光1882年16岁时中秀才,1894年28岁时中举人,1896年加入兴中会,1899年入格致书院任汉文总教习,1905年39岁时获新教育文凭。1909年任岭南学堂教务长,191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教育学,1917年回岭南学校升任副监督,1924年任监督,1927年任华人自办私立岭南大学首任校长。还曾任广东省教育司司长、广州市参事、全国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侨教育委员、侨务局局长、国民参政会(汉口)参政员等职。1929年获上海圣约翰大学特授名誉法律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