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科技信息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重要功能就是有关科研成果信息的传递,建立共享、高效科研成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开通科学、合理、长期运行的科研成果数据库。通过转化服务平台,需求侧主体可以寻找到自己需要、又能吸收消化各种技术成果,同时,引导供给侧主体把技术力量投向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地方,帮助需求侧主体更多地了解科研成果商品的信息与发展趋势,有效促进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服务,通过服务联系供给侧主体和需求侧主体,有效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3.2成果孵化器
建立孵化器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成果孵化器是服务机构,为需求侧主体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系列服务支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需求侧主体成长与发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成果孵化器重要功能就是为在孵需求侧主体提供综合服务,[JP+1]发展水平衡量标准有孵化器的成长、规模、孵化管理政策的效率及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等。要大力建设全球性、全國性、区域性并存,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专门化、网络化、企业化的成果孵化器。成果孵化器建设要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增加要素集聚效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成果孵化器的发展环境,使孵化器成为整个示范园区发展的动力源。通过示范园区建设与成果孵化器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实现相互间效益的升华。
3.3中介服务组织
中介服务组织是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为需求侧主体和供给侧主体提供联结、沟通、协调作用的各类专业化的科技服务组织,也是重要的系统要素。该组织作为农业科研成果转移的通道,是农业科研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其功能主要是协助农业科研成果供求双方完成农业科研成果的转移。中介服务组织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包括政府作为创办主体的各类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技术市场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创办的各类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如农业科研院所内设的成果转化部门;各类民间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如农业行业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企业化运营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如各类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代理机构、市场调查咨询机构等。无论其组织形态如何,中介服务组织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中主要发挥科技服务作用,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强中介服务规范化,提高中介服务水平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
4.1解决信息缺失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成果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信息传递缺失。成果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成果供给侧主体不知道需求什么成果,成果需求侧主体不知道从哪里能找到他所适用的成果。担任信息传递任务的农业科研成果交流平台缺位,使成果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联系中断,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供给侧主体每年产生很多科研成果,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需求侧主体将其投入生产;而需求侧主体在技术上存在需求,却没有合适的平台来寻求供给侧主体的帮助。因此,信息服务的缺位,使得一批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时间久了其应用价值也就随之消逝。供给侧主体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等自身原因的存在,大多数缺乏具有丰富市场工作经验和项目运作的专业机构和人才;科研人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因素,缺乏成果转化的原始动力;需求侧主体对供给侧主体的科研运作模式不甚了解,缺少信息传递及交流对象。由此形成了供给侧主体(科研人员)、需求侧主体之间缺乏交流机制和平台,信息交换不畅,从而制约了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解决问题方法是构建成果转化的媒介平台,如北京33所高校联合成立了首都高校科研信息网,并逐步发展形成一个具有中介性质的联合组织,利用其科研资源优势、组合优势、整体优势、连锁互动优势,探索新的科研成果传播途径和方法[11]。
4.2解决科研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金字塔垂直管理模式的科研体制,组织模式线性化,成果供给侧主体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或地方财政的资助,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前沿问题,追求技术先进和成果新颖,成本意识较弱,市场接受能力有限,需求侧主体参与程度不够,经济性、实用性较差,难以转化。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的主要评价指标是项目层次与经费数量、成果奖励、学术论文,导致科研队伍从事产业化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了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转化。供给侧主体以项目申报、论文发表和人才梯队建设为主,追求成果的“高、精、尖”,而需求侧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商业利润和市场前景,希望获得先进成熟的技术,能实现量产并获得利润,追求成果的“短、平、快”,两类主体相对独立,追求相去甚远,从而导致科研成果因缺少必要的合作契机而难以转化。解决的办法是强调“产、学、研、政”相结合,通过媒介平台,加强供需信息传递,实现有效转化。
4.3解决内外部环境不完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