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需求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2)
分类:励志名言 热度:

从事种植业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须根据市场需求、园区的土壤条件和当地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合市场需求并适宜栽培的新品种、与新品种相配套的新技术以及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模式等成果;再如从事腌渍菜加工的企业,需要优化腌渍菜加工工艺等成果,以提高产品品质。

1.2.2强化需求者的创新意识,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是需求侧主体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人力资源表现为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另一方面,又是需求侧主体应用农业科研成果能力的基本载体,劳动者(企业家、管理者、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构成需求侧主体能力的主要内容。要增强管理者,特别是需求侧主体法人代表或决策者应用新成果的意识,使其带头并带领其他劳动者共同应用新成果;建立健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机制,重点引进能牵动和支撑技术研发的专家型人才;实行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大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型”人才[5];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工程”,通过培训提高全体劳动者掌握新成果应用的基本技能,扩展劳动者的知识面,为学习专业技术创造条件,对重要技术岗位的优秀劳动者,还应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学习他人的技术和经验,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新成果的快速应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1.2.3加大成果转化投入力度,重视中间试验等关键环节

财力物力资源是需求侧主体实施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要确保农业科研成果需求侧主体应用新成果的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2%,尤其要重视中间试验环节,增加中间试验投入资金。因为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投入生产应用需要经历研究、中间试验、产业化3个阶段,其中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占据重要地位,但成果供给侧主体往往重视成果的形成过程,而成果需求侧主体往往关注成果的产业化和成果能否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决定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试验环节,通常被供给侧主体和需求侧主体所共同忽略。同时,试验质量不高,导致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成为成果转化的软肋。

1.2.4构建四位一体转化平台,发挥需求侧主体的转化作用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实质是产业化,目的是效益,是一个过程,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和纽带[6]。在这个过程中,需求侧主体不仅是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而且还必须是成果转化的主体。需求侧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主动与科研成果供给侧主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进行合作对接,构筑“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研发转化平台,充分利用供给侧主体的人才资源和研发条件优势,既带动自身提高科研水平,又可以节省前期研发创新的成本,缩短创新研发时间,促进科研成果迅速高效转化。

1.2.5完善或搭建产业化平台,促进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就像创新平台相对于科学研究一样,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离不开产业化平台的支撑。产业化平台建设首先需要一条中试线,任何一项需要转化的成果,一定会经过中试环节,以检验其熟化程度,是否适合产业化;其次,要建设若干条与设计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生产线(种植业要建设一定面积沟、渠、路相配套的土地),这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核心部分;再次,要有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必要的仪器设备,这是保障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进入市场,进入消费安全无危害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以综合考虑。对于利用现有产业化平台转化的项目,也要对平台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符合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

2以科研院所为代表的成果供给侧主体的需求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2]。作为成果供给侧主体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其他研发部门,一是需要良好的研发条件,如人才队伍、实验设备、科研经费等,二是需要有支撑创新的政策支持、评价体系、激励措施和社会环境,同时,在成果转化方面也迫切需要有相关的促进政策和良好的转化及承载平台,以激发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成果转化动力,实现成果供给侧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价值。

2.1社会贡献、职业发展、个人绩效是供给侧主体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西藏首个贫困村光伏农场建成 下一篇:青浦东渡悦来城开发商团队优惠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