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有分寸讲规矩,100人中仅有5个的“上海阿姨(2)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因此,与赵阿姨之间这种“不是一家人又胜似一家人”的情谊让袁婷觉得弥足珍贵,一想起来就特别暖心。而这也是她现在坚持要再找一个“上海阿姨”的原因:为了一份这样的情谊。

“二胎妈妈”施维(化名)也是这样。施维说,不仅是在她家工作了11年的郑阿姨和他们亲如一家人,就连郑阿姨的丈夫和远在英国定居的女儿都和他们一家很熟络。

施维刚生下小儿子正在坐月子的时候,郑阿姨恰好在英国照看孙子孙女,赶不回来照料。想来想去,郑阿姨决定让丈夫“跑腿”,煮点鲫鱼汤给施维送过去。换作别家人,可能会嫌麻烦,但郑阿姨的丈夫却觉得代表一家人表表心意“很有必要”。郑阿姨补充道,“我老公说了,在施维家干活可以,到别家就不允许。”

能留得住郑阿姨,施维也觉得很“得意”。照理说,像郑阿姨这样退休了出来“解解闷”的“阿姨”很难在一家干这么久。但施维觉得原因很简单:还是一个“情”字。

从未淡出“江湖”,

占比稳定在2%左右

“上海阿姨”有多抢手?

这个问题陈蔚倒没有专门了解过,只是在工作中,她时不时要被“挖墙脚”。

专职做“育儿嫂”已经七八年的她是巾帼家政的一名“上海阿姨”。有时候,雇主家里来了客人,无意中观摩了她带孩子的手法后就趁雇主不注意,低声问她:“陈阿姨,你要不要考虑这边不做了,到我们家来?我们给你涨工资。”

面对这样的“邀约”,陈蔚有些哭笑不得,一边拒绝一边解释,“正规的家政公司都有合同的,不能随随便便就跳槽,我们都要讲信用的。”

其实,朋友上门做客“挖墙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市场上“上海阿姨”的稀缺。

根据媒体不久前的报道,目前,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家政平台实名认证的53万名家政服务员中,本市户籍的“上海阿姨”占1.2万名,比例在2.2%左右。记者随意打开几个网点展示“阿姨”资料的页面,确实要翻好几页才能看到一位“上海阿姨”。

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周珏珉也证实了这一情况。她说,当前“上海阿姨”占全市家政服务人员总数的5%,其中,原本户籍就在上海的占2%。

这样看来,“上海阿姨”的确不好找。但曾有一段时间,“上海阿姨”占据了家政行业的“大片江山”。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待业。为了让这批就业愿望迫切但自身技能较为单一的劳动者早日再就业,上海市启动了“4050工程”。其中的一项措施,就是针对40岁以上的女性免费开设家政服务的培训,参与者在学习、考试合格之后便有机会上岗。

周珏珉回忆,当时,巾帼家政70%左右都是“上海阿姨”,其他入行早的家政公司情况也都差不多。她说,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大批“上海阿姨”坚强地走出下岗待业的阴影,从事这个当时不大被世人认可、甚至缺乏一定保障的岗位,用她们的勤劳和热忱打响了名气和口碑,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是从那时起,“上海阿姨”的群体形象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

此前,一篇关注“上海阿姨”的报道引发了许多关注。报道称,消失了近10年,“上海阿姨”重出“江湖”回归家政市场。有人问,“上海阿姨”真的回来了吗?

对此,周珏珉解释说,“上海阿姨”其实从未退出过“江湖”,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数量有所增减。

从事家政业的“上海阿姨”总体少了,人们自然觉得难找。与此同时,不少“上海阿姨”不再只是出于经济压力,而是因为和雇主家的情分而继续干活,相对比较稳定,市场上流动的人数就更少了。再加上一些雇主“挖墙脚”而不得,寻找“上海阿姨”的心情比较急迫,就造成了当前“上海阿姨”颇为抢手的局面。

不能一面“抢”人,

一面又看不起人

实际上,“阿姨”难找,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份工作在有些人眼里“社会地位不高”、“不大好意思讲出去给别人知道”。家人的不理解,或是亲戚朋友的指指点点,以及社会认同的缺乏,让很多在职的“上海阿姨”也比较“低调”。

陈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从买断工龄、读育儿师培训开始,丈夫和儿子就一直很体谅。他们知道陈蔚喜欢小孩子,也觉得这份工作相对于“坐办公室”自由了不少,便支持她自己“出去闯”。做了一段时间觉得累了,儿子还会“怂恿”陈蔚请个假,由他全埋单,让母亲和父亲一起出去玩。前不久,陈蔚刚去了大理,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靓照”,还把微信头像换成了自己拍的风景照。

过去,陈蔚的大嫂也曾为她担心,做“阿姨”不怕被人家看不起吗?

上一篇: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下一篇:马萨接受维斯塔潘道歉:他还年轻 需学习处事之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