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哲理散文是心灵鸡汤还是哲学传统?(5)
分类:人生哲理 热度:

周国平:我觉得没有。当然大家都说尼采是个贵族主义者,人是分等级的,他也有这方面的言论。但是尼采有一个观点在《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中讲得很清楚:你为什么要做一个庸人呢?这是你自己不争气,你到这个人世间来只有一次机会,你为什么要戴着面具和大家一样地过日子,为什么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独特一些,更优秀一些呢?尼采认为人人都有这样的责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新京报:在《教育何为》中,尼采还谈到了教育分工的弊端。在他看来,文史哲应该是不分家的,学科的分工让人成为了机器。现在也有很多人也在提倡通识教育,而全球各国大学中的人文学科也在面临衰退。尼采是否前瞻性地暗示了人文主义的危机?

周国平:可以说这两者还是有关联的。尼采提倡的是一种古希腊式的人文教育,这是尼采的教育理想。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人文主义的衰落使人成为了科学的奴隶,人性扭曲了,真正的人文教育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很难去扭转社会分工的精细化。

  但我想,其实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无论你的专业是什么,无论你在哪个非常专业的机构里做研究或者工作,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你应该有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爱因斯坦就说过,好的专家只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你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面训练有素,反应非常敏捷和准确,但你一辈子只是个好工具,但你作为人的价值实现了没有?

  其实我觉得像这些的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包括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认识,就是作为一个人来说,人是目的,你要实现人的价值,这是你生活的意义,你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工具。

新京报:大众传媒是现在大多数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尼采非常反对,他甚至认为教育领域的各种弊病都在新闻界形成了合流。为什么尼采不喜欢现代的新闻业和大众传播?

周国平:传播媒介的发展,大众媒体的兴旺,当然有它的好处。人们可以共享更多的信息,但是确实存在问题,我认为尼采的判断是对的,因为人们对所有问题都一知半解。当时尼采对新闻主义有很多批判,在《教育何为》和《偶像的黄昏》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支配文化的是什么人呢?以前是天才,现在是记者,记者的特点就是样样都知道一点,但是样样都一知半解。而这种风气已经影响到教育和文化了。

  所以尼采说,教育的问题在新闻界合流,指的就是学术界也变成了新闻界,学者沉不下心钻研,有一点一知半解就赶快传播,好像这就是成绩,学术和文化都变得浅薄化了。尼采提到的问题在当代也很严重,现在的学术英雄都是媒体明星了,如果你在媒体上没有曝光率的话,你在学术界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周国平:哲理散文是心灵鸡汤还是哲学传统?

  加拿大纪录片《受审视的生活:哲学就在街头巷尾》(Examined Life: Philosophy is in the Streets 2008)画面。

谈哲学写作

学术专著式写作,

“至少不应该‘一统天下’吧”

新京报:尼采喜欢使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作,你本人的哲学写作也倾向于散文化表达。有观点对于你这种哲学写作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处理哲学问题过于肤浅,甚至是在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而熬制心灵鸡汤。另外一些人则赞同这种写作方式,比如,你的好友邓正来先生在生前就说过,哲学就应该这么写。你怎么看待不同的哲学写作?

周国平:实际上,自古以来学术写作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谓散文化的形式,一种是学术专著的形式。最古老的哲学写作就是散文化的形式。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我们现在就是只能看到他们的只言片语,他们的著作基本都已经失传了,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些只言片语都是警句式的,而不是学术式的表达。

  柏拉图主要用对话体,有人说柏拉图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小说”。他的每篇对话都有一个场景,场景里面,他描述苏格拉底式怎样的表情和姿态,和他对话的对象是长什么样的,然后再展开对话,这完全不是学术风格的。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学术写作的“始作俑者”。学术写作就是从他开始的,学究气比较重。等到中世纪,圣·奥古斯的《忏悔录》是学术著作吗?完全不是。充满了他自己活生生的感受。

  近代的哲学无非是三大块,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法国,一个是德国哲学。你去看看这些近代哲学家,他们的作品是学术著作吗?英国的哲学家都不在大学教课,他们是业余写作者,都有自己的职业。

上一篇:15个汉字,15个人生道理… 下一篇:他是来自忠县的清代“小杜甫”,一生写诗1066首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