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妻子琳达在《李小龙信札》的前言《典范》一文中提到,差不多至李小龙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依然习惯性地给家人、朋友和同行去信,在信中与他们交流思想和情感,“而今看来,这些信又何尝不是一种福祉!由此,我们无须借助模糊的对话回忆去了解他,我们手握着这个一生致力于自我表达的人的亲笔信札。在电影里,小龙以武术向这个世界表达自我。而在这些信件里,小龙毫无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诚的灵魂,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他能言善辩的性格。而我最引以为幸的一点是自己曾收到过小龙那么多的来自书信中的肺腑之言。每当我重温他的书信,一波波回忆的浪潮便席卷而来,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决定命运的人生大事。小龙在信里对家庭生活多有着墨——小事居多,例如谁来照顾狗狗,航班什么时候抵达;其间也穿插了些许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例如孩子的降生、亲人的辞世。大抵也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无甚区别,但在这些信中尤有一点与众不同——实现梦想的典范。”
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对很多人来说,李小龙除了是武术大家,是功夫巨星,还是一位哲学家。
纪录片《像水一样》的片名,就选自李小龙那段著名的话,“放空你的思想,像水一样无形。你将水倒入杯子,它就变成杯子的形状。倒入瓶子,就变成瓶子的形状。倒进茶壶,就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潺潺流淌,也可以汹涌澎湃。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李小龙的武术之道也蕴含着他的哲学思想 ,在他著名的《截拳道之道》中,李小龙更是在武术理念中融入了其哲学思想:
从武术中获得启发,是指要破除一切令“真知灼见”与“真实人生”迷蒙不清的障碍。同时,亦含有无穷的扩展。事实上,重点不是要把片面的发展融入于整体,而是整体处理及统一片面。假如你无所执著,外界之事物就会自己显露。动如水,静如镜,反应如回响。
“虚空”是无法被定义的,正如至柔之物无法被折断一样。
我在动,亦可谓全然未动。我恰似浪涛下的明月,永远颠簸、摇移不止。这不是“我正在做这件事”,而是在一种内心深处的自觉:“有什么事通过我而发生了”或“有什么东西在为我做这件事”。自我意识是对一切适当身体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局限意味着它凝固。当需要时它不再自由流动,它已不再是心灵中的真如。
你与生俱来的武器,具有双重目的:1. 摧毁你面前的敌人——毁灭一切阻碍和平、正义与人性的东西。2. 毁灭你自卫本能的冲动,摧毁任何干扰你心灵的事物。不是伤害任何人,但要克服自己的贪婪、愤怒与愚昧。
……
在1972年写给麒麟的信中,李小龙写道:“当你用一双慧眼审度自己的人生时,无疑会更加了解自己(即是说,自身精神与肉体的力量全都暴露无遗),了解所有身外之物皆属虚影、浅薄异常。易言之,自知即自由。多言一句:内在能量与外在体力能引导你实现毕生所愿——将你生而为人的责任落到实处。”
纪录片《像水一样》除了表达李小龙的精神内核外,导演包阮还有其他考虑。他表示,美国在碰上疫情、种族歧视等问题时必须不断改变,他说:“整个国家必须一起进步,就像水一样,绝对不能停滞不前。我希望这部纪录片让人思考作为美国人的意义。我们从不同的国家来到同一片土地,1960年华裔演员来到好莱坞,大多饰演反派角色,李小龙这部分的故事在过去被忽略了。”
李小龙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并不喜欢被称为“超级巨星”,他认为明星这个词意味着幻灭,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在被问到“你认为自己是华人,还是北美人”时,李小龙回答说:“你知道我想怎么看自己吗?把自己看作一个人。”
李小龙认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些采访视频都在《像水一样》中有所呈现,而这些内容,在当今也显得尤为意义深远。
[ 责编:石依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