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表演和生命是《李小龙信札》中收录的138封信札的主题。这些信件保存了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思考过程,讲述了诸多好莱坞与港片的幕后故事;呈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华人、美国亚裔群体的生活场景和奋斗经历,使得站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上的李小龙更加形象立体。
从这些信札中,可以看到李小龙开始在美国推广彼时尚无人知晓的功夫,分享他曾向木村武之等人言及的哲思与武学建议。信札还显示了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当年他的宏愿刚刚起步,誓要创立独树一帜的武学体系,而他播下的种子最终长成了武术界的一棵参天大树——截拳道。
在李小龙人生的几次重要节点,都选择借书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儿、1969年1月4日致张卓庆、1972年8月12日致水户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这四封信堪称李小龙的微型自传。此外,还可以一窥李小龙在面临诸般挑战时与妻子琳达的往来通信,从中了解到他和家人分隔两地的痛苦,他对孩子的深爱及打心眼里的自豪感,他为终能以一己之力养家的喜悦,他对20世纪60年代末那些“喷气机阔佬”的失望,以及他和一些名人的交情、友谊,包括罗曼·波兰斯基、詹姆斯·柯本和史蒂夫·麦奎因。
《李小龙信札》的编者是约翰·里特,他是目前关于李小龙的工作、生活、训练法和哲学思想的最为权威整理者,唯一获李小龙遗产机构授权可以阅读使用所有李小龙私人信件、读书笔记和草图的人。约翰·里特表示,手捧这本作品相当于李小龙的私人相册,其中的每一封信都代表着他生命里的一个事件、一张快照,原汁原味地重现他当时的真情实感,每一封信都是李小龙“生命中的一块里程碑”。
主要视自己为武术家 其次才是演员
李小龙的妻子琳达曾说:“我丈夫李小龙主要视自己为武术家,其次才是演员。从他13 岁起,为了自卫防身,开始学习咏春拳。19年来,他把所得的知识转化成为一种科学、艺术、哲理和人生之道。他通过不断的锻炼和训练身体,通过阅读与反省培育其心智,一直不断记录自己的感悟与意念。
“在李小龙一生无止境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之中,他从未中止过探索、分析与修正其所学之一切。他主要的资料来源是其私人的图书室,藏书超过2000册,题材包括各式各样的身体锻炼、各类武术、搏击技术、自卫术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资料。”
在1962年给曹敏儿的信中,李小龙写道:“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深深影响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将练功视作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一种思维训练、一种自卫之术,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之道。放眼所有武术形式,功夫当属最上乘,然而由中国功夫衍生出来的柔道和空手道,虽然仅是功夫的基本形式,如今却几乎风靡全美。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因为这里根本没人听说过功夫这种至高艺术,此外,自然也有缺乏有功底的武术教头的缘故……我自信自己多年的功夫底子,能让我成为美国首位功夫教练,未来依旧任重道远,我要进一步磨砺武艺、陶冶性情。综上,我的目标是在此创立第一所功夫武馆,然后逐渐将其推广至全美(我打算用十到十五年时间实现自己的全部计划)。我这么做不单只是为了赚钱,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由,例如:我希望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我喜欢教授功夫、帮助他人;我想令家人生活富足;我渴望有所建树;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功夫就是我的一部分。”
李小龙经常在信件中和朋友切磋功夫,并且总是情真意切地抒发自身的为人之道——与他人交往务必“真实”“真诚”且“真挚”“爱、和睦与兄弟情”,例如他在给好朋友、“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的信件中,谈及李俊九参加的1969年全国赛时说,“你的心态决定了这件事的意义,决定了此事究竟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记住,只有灰心丧气之人,才会彻底落败。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一个人的心灵造成了何种影响……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哄你开心,当然,可能也有那么点意思,我真正想让你知道的是,落子成局,无可逆转,事到如今,你不应再为那场全国赛焦思苦想了,都
过去了,日常的所思所想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你毕生的成就,请记住,成功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终点。”
总之,在书信中,你能看到李小龙是如何锲而不舍地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你还能与李小龙一道徜徉在那些沉思、安静、自省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