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不自由”蕴涵人生哲理
分类:人生哲理 热度:

今年的材料作文表述简洁,意象鲜明。“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材料题旨显豁,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你必须穿越沙漠,所以目的是“不自由”的,你无从选择、无法回避;然而你穿越沙漠的方式和途径却是多元的,所以过程是“自由”的,你拥有选择的权利。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如何在不自由的人生际遇中自由前行?如何在规则和限制中寻求更大的自由与突破?作文命题关注“自由”这一人类终极价值,简洁中蕴蓄丰富思辨。

原标题:“自由与不自由”蕴涵人生哲理

向明中学 董晓蕾

今年的材料作文表述简洁,意象鲜明。“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材料题旨显豁,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你必须穿越沙漠,所以目的是“不自由”的,你无从选择、无法回避;然而你穿越沙漠的方式和途径却是多元的,所以过程是“自由”的,你拥有选择的权利。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如何在不自由的人生际遇中自由前行?如何在规则和限制中寻求更大的自由与突破?作文命题关注“自由”这一人类终极价值,简洁中蕴蓄丰富思辨。

值得关注的是,这则命题并非是对“自由与不自由”的抽象谈论,而是以“穿越沙漠”这一特定情境为由头导入的。因此,撇开“沙漠”这一意象泛泛而谈“自由与不自由”是不妥当的。材料中的“沙漠”是一则隐喻。它既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既可以特指考生在人生经历中所遭遇的某种坎坷、困难体验,也可以泛指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如精神的荒芜、文化的溃退、信仰的缺失;可以指生命个体所面临的处境,也可以谈群体或国家所面临的困惑。决定文章出彩与否的关键可能在于对“沙漠”内涵的界定以及考生关心社会、思考生活的程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章境界的高下。

此外,今年的作文题继续贯彻了“以教材为本”的思想,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走出沙漠》、《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梦游天姥吟留别》、《老人与海》、《我有一个梦想》等多篇作品都可以帮助考生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联想和开掘。语文教材是学生最根本的阅读起点。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不能凌空蹈虚,应是要源于对教材文本的举一反三。

拿破仑说:“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近年上海高考语文写作关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导向清晰。不过,材料中所设定的情境“穿越沙漠”可能与考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实际存在一定距离。试问有多少人认识“沙漠”,又有多少人体验过“沙漠”的绝境?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或许不足以使他们在没有经历过的情况下还能有感而发。其实,有关“自由与不自由”这一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比比皆是,高考作文命题在情境的设定上不妨对考生更“友善”一些。

上一篇:这位美国传奇教师,用55条班规写出了人生哲理, 下一篇:2016考研英语写作冲刺必背:人生哲理词汇及素材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