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杨绛 感悟先生在心灵最纯净的地方(3)
分类:人生感悟 热度:

  20世纪90年代末,相信是杨先生最难熬的时光。1997年,独女钱瑗因病去世,1998年,钱先生又驾鹤西去。后来,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道:“亲人去世,要梦中相见也不能。但亲人去世多年后,就能常常梦见。我孤独一人已近十年,梦里经常和亲人在一起……”可以想见她的生命会有多么孤独,然而她没有被痛苦和孤独所击垮。102岁时,她整理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全集》。于是,她的生命,又因此变得如此充实而丰满。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因病离世。相信此时此刻,她和先生爱女已在天国执手相聚,重回“我们仨”的日子。

  杨先生,一路走好!

  感言

  “和深爱的人相聚在天国”

  文/广州日报记者陈巧媚

  《干校六记》是大学同屋小熊借我看的,是苦难中的相濡以沫,但笔触中不失知识分子的智慧和骄傲。《洗澡》里的姚宓,人淡如菊,但就像她的衣着,制服下是精美的锦缎,淡雅外表下是一肚子锦绣,所以许彦成和她心心相印,那种骨子里的东西,是许妻怎么使劲也追不上学不来的。这个人物,或许是杨绛心中的理想女性影像。读《我们仨》,看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不禁潸然泪下。最后是《洗澡之后》,就小说而言,这实在不算太好的作品,但老太太就是有这样的固执,不想让他人续写故事。

  她一生经历了如此多的生离死别,完成了对爱人作品的整理,心愿已了,终于和深爱的人相聚在天国。而她的逝去,也和张氏三姐妹一样,是最后一缕温婉的风流文韵的终结。

  “今天我们为何爱读杨绛?”

  文/广州日报记者邱瑞贤

  今天我们为何爱读杨绛?当年攻读中文系活在象牙塔里的我,一定不比如今年近不惑在生命之路摸爬滚打后更清晰。

  爱读杨绛,第一层心思是向往。和“两百年三百年一见”的钱钟书在一起,她用同样的高度呈现夫妻情感美好境界的极致。钱钟书的名作《围城》被拍成电视剧播出,那每集都必挂的旁白来自杨绛——“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既把自己丈夫的所思所感瞧了个通透,还把这人生琢磨了个干净。这个层面上她是站在丈夫身旁的另一座高峰。遇上了世间最稀罕的理解,这种人类情感的最高级谁不向往?

  爱读杨绛,第二层心思是安宁。杨绛自己曾写道,夫妻最大的烦恼就是钱钟书成了名人。百岁人生,怎么可能真正活在童话里,她不过始终坚持用安宁淡泊的姿态来与世界和解,也怡然自处。如此我便想通了为何一位老作家的只言片语,竟能在当今的互联网世界充满了生命力,因为用自身人格呈现的精神力才是永恒的。虽然先生逝世后满屏转得眼熟的“鸡汤”,很多已被澄清不是杨绛亲笔写下,但细究这些取得广泛共鸣的句子之所以能“蒙混”过眼,还是因为其中能看出一点先生呈现的姿态。

  “为今生挚爱竭尽全力”

  文/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杨绛先生走了,走得十分安详宁静。

  面对她的离去,世人却无法安静,打开手机,满屏都是关于她的文字。也许,正是她安于淡泊、清净自持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喧嚣与躁动,使我们隐隐有些不安。

  而我,在不安之余,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她何以能够如此安静而沉稳地应对无数个岁月的风浪,如何在一个人追忆“我们仨”的时候,还能踏实地,一天天过着该过的平常日子?

  终于,在满屏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她说过的一段话,内心豁然开朗。她说,她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他们一生经历过太多的动荡与苦难,要呵护住那一份“痴气”与“淘气”,她一定付出了太多的心力,太多的智慧,太多的忍耐,还有太多的勇气;而将“痴气”与“淘气”奉为珍宝的人,还有什么外物是放不下的呢?所以,与其说她的淡泊与安静是岁月的积淀,不如说那是她为今生挚爱竭尽全力的逻辑后果。

  我禁不住又问自己,我们能努力地像她那样去爱吗?

  希望我们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我相信,这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

  “她就是我的治愈系”

  文/广州日报记者吴多

上一篇:余秋雨谈新书《泥步修行》,称“只有这一本才 下一篇:人生感悟:男人四十与女人四十!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