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璐:领导干部学“做人”要有底线标准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时下,有一些干部热衷于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所谓的“做人”上。你好我好大家好,绞尽脑汁在拉关系、聚人脉上做文章,而不愿意在埋头做事、攻坚克难上动脑筋、下功夫。(5月7日《人民网》)

常言道,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这里的“德”便是指做人,会不会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直接决定着领导干部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自古以来,人们非常注重做人的教育,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其心”、“其身正不令而行”都把做人放在首位,可见做事先做人的观念既符合事物变化发展规律又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作为管理社会、国家的领导干部学做人更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可现如今,一些官员却在做人上迷失了方向,他们把做人当成为己谋私或明哲保身的手段。工作中把“不得罪人”放在首要位置,事事情讲究八面玲珑、面面俱到,对所有人都摆出一副弥勒佛式的微笑,将本该坚守的责任、道义抛之脑后。生活中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当做信条,在亲情友情面前、在物质诱惑面前、在权势威胁面前,常常妥协退让,一次次突破道德法律的底线。无论官员是故意还是无意,他们追求“伪团结”、“伪和谐”的行为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做人的标准因人而异,虽然社会极力倡导人们树立符合道德法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最终的决定权还是由自己决定,任何人无权也无力干涉。值得一提的是,官员作为公职人员,国家和人民出钱、出物供养其衣食住行,最根本的目的是委托他们代为行使自己让渡出来的权力,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官员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直接影响着代为行使的权力的走向,为了保证让渡的权力不被滥用、浪费,民众有权对官员如何做人及做什么样的人提出明确的限制性约束。

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做人”有以下四点可考:

首先,做一个道德人。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并指导着人的行为,官员思想境界的高低、价值观念庸俗还是崇高对其从政为官有很大影响。当前官场中不乏陈良宇、许迈永式的贪图享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领导干部,也有像李林森、苗为民式的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实干家。领导干部必须要在思想上有为民请命、为民服务的意识,始终牢记人民的养育之恩,党和政府培育之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自己所扮演的公仆身份,无愧于父母妻儿的殷切期盼和默默奉献。

其次做一个法律人。构建法治社会就必须让法律高于一切,让法律凌驾于一切个人和团体的利益之上。领导干部要把法律作为评判是非、衡量对错的最重要的标尺,要克服计划经济时期肆意践踏法律、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要带头学法、懂法,更要用法、守法,在为人处事过程中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分高低贵贱、强弱轻重,不搞亲疏远近、好恶美丑,坚决抵制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再次做一个责任人。领导干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更有利于为民解疑答惑、排忧解难;更有利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更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保障和谐稳定。因此,领导干部要牢记职责使命,要有敢为人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情,在为党谋发展、为民谋福利的舞台上大展拳脚、留下万世英明。

最后做一个能力人。在我国因决策失误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的领导可谓比比皆是,他们不是因为不想干好,很多都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力不够所致。这些人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最终成为庸官,整天在官场中蹉跎岁月,既浪费自己的生命,又损耗国家的财力,让人无比痛惜。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时不待我的危机意识,抓住一切机会和尽可能的挤出时间用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决策能力。

上一篇:做人,傻一点更好 下一篇:平凡者以平常心待人,平庸者以小人心处世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