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郑祖康教授处世之理:坚守原则的学者本色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郑院长是位幽默慈爱的长者,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而对我来说,他首先是位有理念、有理想的商学院掌舵人。

  2011年11月8日是个悲伤的日子,我们敬兹念兹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郑祖康教授溘然长逝。追抚往昔,他宽容宏阔的气度和幽默率真的性格,让人难以忘怀;他的音容言行,依然如一帧帧鲜明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在此,我希望藉由文字重温和郑院长在一起时的一个个的定格,向他表达我的敬意与怀念。

  院长之风:远于见兢于业

 

  “管理学院院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要有长远的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独立奋战、坚忍不拔的精神。”——郑祖康,《管理管理学院》,2007年

  拥有如郑院长这样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幸运。尽管复旦管院在国内早已位居一流商学院之列,但他从未满足于此,对国际化在整个学院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有着敏锐的意识。他在2000年就职时就强调,在将来的30-40年间,为了国际一流商学院的目标,我们“须坚持不懈,奋力前进,前赴后继地在这条轨道上疾跑”。而正是在他任内,学院的国际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挪威管理学院很早就展开了长期合作,这些均是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的MBA项目。而郑院长则慧眼独具,清晰地看到中国市场对EMBA的教育诉求。当时中国有很多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非常大,因此他很早意识到EMBA教育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高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

  2000年,我正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天,郑院长打电话给我,要我去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进行EMBA项目的考察。奥林是美国久负盛名的商学院,当时国内有不少学校有意与之合作,给予的条件也十分优厚。但是奥林商学院却有所犹豫,希望能与更优秀的学院合作,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便是其第一候选单位。郑院长深知此项合作对于学院国际化的意义,所以特意请我去深入沟通。在奥林考察的两天内,我会晤所有副院长,最后由院长亲自出马会谈,试探我们的底牌。那次访问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2001年初,奥林商学院院长格林伯姆教授专程飞赴上海与郑院长谈判合办EMBA项目事宜。

  郑院长一贯坚持:合作必须能提高学院的声誉与教学水平,有利于学院师资建设和资源积累,形成长期而双赢的合作;要恪守学院的主体性,不能成为国外商学院的代理商、打工者,甚至沦为“教学工厂”。这样的谈判非常艰苦。奥林商学院有优势与竞争力,因此希望我们有更多的让步,而我们则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伤害学院长期的发展。在郑院长的主导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持久战,我们终于克服重重的分歧与争议,与对方在谈判桌前握手言欢。2002年,“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迎来了第一批学员。这个项目自2006年以来在英国《金融时报》EMBA排名中连续六年蝉联全球十八强,其中有三次跻身全球十强之列,并始终稳居中国大陆英文EMBA项目第一位。

  这个项目不仅为学院赢得国际声誉与影响力,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不少先进的国际经验。学院中文EMBA项目的成功,也是借鉴了该合作项目诸多经验。从先进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到一流的运作与管理,均反映了同奥林商学院合作的英文EMBA项目的优秀经验与理念的溢出效应。这些成就与郑院长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

  作为一院之长,郑祖康教授既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又有兢兢业业的责任心。他担任院长后没多久就被任命为副校长,负责学校的财务和外联工作,又要参与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非常繁忙。而当时的复旦管理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郑院长在忙碌的学校工作之外,仍牢牢把握着学院发展方向和诸多重大决策事务。我当时应他之邀出任副院长,分管MBA、EMBA和国际合作。郑院长每周至少有一两个晚上与我通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电话,我们在电话中详谈学院各项工作安排,常常不知不觉聊到了深夜。郑院长的敬业态度,一直让我感佩。

  待人之道:知人善用 宽待包容

  “要用对人,信任你所任用的人。他们是在第一线工作的,是最有资格也是最能够做出决策的人。”——郑祖康,《管理管理学院》,2007年

上一篇:处世礼仪:对待别人要宽容 下一篇:海外华人屡遭侵害原因多 需尽量“遮富”低调处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