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迷茫 转型的悲伤(3)
分类:伤感日志 热度:

  金融科技开放平台撮合量的快速增长,最终表现为银行等持牌机构表内消费贷款的快速膨胀,以及个贷业务利润贡献的快速提升。给人的感觉是,零售转型成效卓著。

  2018年,在全部利息收入中,16家上市银行(基于数据可得性,从32家上市银行中选取16家作为代表)的个贷利息占比增至42%,照此速度,2020年,个贷利息收入有望全面超越公司贷款,成为银行业第一大收入来源。

  届时,银行业持续五年之久的零售转型,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真的大功告成了吗?

  真的大功告成了吗?

  很多银行把金融科技转型简化为零售转型,又把零售转型简化为消费贷款规模的增长,继而是零售条线收入占比。金融科技转型本来是涉及全行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最后被简化成一个数字——零售收入占比,占比超过50%则成功,低于50%嘛,同志仍需努力。

  走捷径,结果又把路走歪了——鱼有了,渔没有。

  2018年以来,地方监管亮剑助贷和联合贷款,对助贷大加限制,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纠偏。

  在监管眼里,规模不重要,风险重要;规模不重要,能力重要。规模上去了,底层科技能力全部依赖外包,没有能力又积聚风险,监管自然要出手。

  金融科技的转型,首先是底层系统架构的转型,从集中式、IOE式架构转为分布式、开放式架构。底层架构不改,就如新车配个旧的发动机,只在配饰、外观上下功夫,自欺欺人。

  其次是业务流程的重塑。发动机换新了,操作起来还要便捷、高效,适应用户对体验的要求。之前在网点开个户要等1个小时的事,绝不能再重演了,否则,哪好意思说自己是金融科技银行呢。

  再次是用户运营和场景生态搭建。万事俱备,只等客来。准备得再好,没有用户光临,在商业上就不成功,转型也没了意义。要吸引用户,涉及到场景搭建、用户运营,对银行来讲,都是新东西,需要一点一点从头做起,要下笨功夫,没有捷径。

  最后,呈现出来的才是一家金融科技银行。从硬件到软件,从机制到文化,样样新鲜、有活力,这才算成功。

  很多银行省略(外包)了过程,直奔结果而去,好的结果——零售利润占比提升——只能维护一阵子,不能持续一辈子。

  更糟的是,用进废退。那些被省略的环节,越是被忽视,就变得越难,直至成为翻不过去的大山。慢慢的,转型再也无望了,不少银行,越来越像资金管道。

  也有佼佼者

  当然,不全是坏消息,也有佼佼者。

  我们就来看两个佼佼者——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

  在2018年年报里,二者的定位很接近,招行的定位是“创新驱动、零售领先、特色鲜明的中国最佳商业银行”,平安银行的定位则是“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都有浓浓的零售味道。

  若把个贷利息收入>公司贷款利息收入作为零售转型成功的标志,招行于2015年达标,平安银行于2016年达标。

  至2018年,招行零售条线利润贡献54.7%,平安银行则为69%。

  从这个角度,招行和平安银行的转型路径,起码值得借鉴。

  零售转型,千头万绪。纲举目张,何为纲?

  招行选择以月活跃用户(MAU,用户打开APP即算活跃)为纲,称之为“北极星指标”(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恒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摘自百度百科),其他皆可变,唯北极星不变。从场景生态、经营策略到流程重构、科技重组,均围绕北极星指标——用户活跃度铺陈展开。

  2018年,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合计用户1.48亿,合计月活跃用户8105万,两个APP各占一半左右。

上一篇:P2P行业号称“年薪百万” 如今日子难过 下一篇:、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不论富或穷,地位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