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类霜天竞自由——谈毛泽东诗词中的秋意象(4)
分类:人生哲理 热度:

“万木霜天红烂漫”,出自《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式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12月30日在龙冈首战告捷,歼敌9000余人,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

“万木霜天红烂漫”,写秋冬时节,根据地千山万木一派火红,绚丽可爱,反映出根据地红红火火,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热烈地赞美根据地人民明朗欢快的生活和蓬勃高涨的热情,同时也象征着根据地已经完全成了“红区”。“红烂漫”形容红得鲜亮,红得火炽,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了。“万木霜天红烂漫”,是写景,也是写情。它是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结果,是朱毛红军要努力捍卫的革命果实,也是“天兵怒气冲霄汉”奋勇杀敌的战场。“万木霜天红烂漫”这种秋意象,表达了毛泽东对根据地壮美河山的赞美,同时也激发了他与红军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豪情。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天高云淡”,是《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当中的诗句。这首词是毛泽东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之后的咏怀之作。六盘山一过,长征临近结束,目的地就要达到,新局面必将很快开始。从作者的自注中便可看出,这首词也是作者过了岷山之后,在“柳暗花明”的心境下写的。

“天高云淡”是全词的开头。此以写秋景开始。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偶有几缕淡云轻盈掠过。在如此乾坤朗朗的秋日,毛泽东登山六盘山主峰,举目远眺,秋日的晴空格外高远,怎能不百感交集,豪情万丈。寥寥四个字,就把读者带入一个辽远阔大的境界,使人眼界顿开,心旷神怡。“天高云淡”这一秋景,充分表达了红军在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之后,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欢畅心情。

“天高云淡”这一秋意象,不是一般文人墨客闲来无事登高望远,紧随其后的“望断南飞雁”一句,使毛泽东心境显得深沉悠远。“南飞雁”暗含“雁足传书”的典故。晋代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唐代李白《送友人游梅湖》“莫惜一雁书,暗尘坐胡越”;唐代王维《寄荆州张丞相》“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所表现的都是对于兄弟分离的惋惜之情。毛泽东立于高山之巅,久久凝望大雁南飞,直到望不见还在望。如此一个细微动作,却饱含诗人无限情思:雁系候鸟,秋来南归。长征从中央苏区一路走来,历尽千辛万苦,离中央苏区越来越远,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流血牺牲。这是对牺牲的烈士们的深切缅怀;这是对坚守中央苏区根据地的陈毅等战友们深深牵挂;这是对根据地人民安危冷暖的无限忧虑。身在北国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心系南方啊!

秋风度河上

“秋风度河上”,是《五律·喜闻捷报》中的诗句。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9月中旬又收复青化砭、蟠龙等城镇。从党中央3月18日撤离延安,到收复蟠龙恰好半年时间。西北野战军经历了先撤退、再反击的军事转折。此后,人民解放军或守或攻,由守转攻,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首词作于1947年中秋,是毛泽东得知蟠龙镇大捷的消息之后的感怀之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诗人一入笔就描绘“中秋”的壮丽景色。先提及秋风,“度”显得从容不迫,秋风从河上从容而至。毛泽东在河边漫步,步履舒馀,悠然自得,而远处的原野无边无际,天与地融合为一。这样的秋景是在中秋佳节之际,自然也会勾起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愫。毛泽东亦有儿女情长,何况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而“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寻常心态。但是“凯歌奏边城”就使得这个中秋不同寻常,使毛泽东笔下的“秋风”平添了许多喜气,作者的心情自然也更加舒畅、喜悦。面对这般温馨的“秋风”,毛泽东自然要发自内心地赞秋、颂秋了。

萧瑟秋风今又是

“萧瑟秋风今又是”,是《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诗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该词的下阕已经点明是回想曹操的文治武功,“萧瑟秋风”出自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中《观沧海》的“秋风萧瑟”,因为词律平仄的需要作了颠倒。曹操的词作真实地写出了碣石山附近沧海之景,表现出那种吞吐宇宙的宏阔气象。尽管曹操的作品写得也很豪放,但毕竟“秋风萧瑟”是描写实景,含有几分苍凉的味道。

上一篇:上海千条家风家训征集汇聚正能量 “草根哲学” 下一篇:长夏多读“道理书”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