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
分类:人生哲理 热度:

  职场当中,别把事情做得太完美,不要和别人一点冲突也不发生。如果你表现得近乎完美,大家会对你敬而远之,相互之间永远会有隔阂。假如你故意留点瑕疵,并适当和别人发生一些冲突,大家就会感觉你属于性情中人,关系反而会亲近很多。
 
  从终极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不满足,不断奋进,成为高潜能人士。但这不应当成为职场上的直接表现,否则你的人际关系不会很好,职场发展也会受到很多限制。如果你在做事方面表现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你周围的人都会觉得很累。大家虽然崇拜和敬佩工作中的完美主义者,那也只限于远距离,如果让他近距离和此类人打交道,99.9%的不愿意。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做事方面表现非常完美的人,当属千古圣贤。几千年来,这样的人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那么几个,而且主要的也就黄帝、尧、舜、禹、商汤、姬昌、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阳明。这些圣人,是用来膜拜和供奉的,不是用来相处的。如果现实当中遇到这样的人,大家无形中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自然会产生潜意识的排斥。毕竟职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凡夫俗子,不想让自己身边突出冒出一个仰为观之的人物。
 
  在做事方面表现的非常完美,也容易遭人嫉妒。有人感觉你水平很高,害怕你发展的太快太好,就会给你设伏使拌。这样的人还可能是你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毕竟职场中的很多机会都是稀缺资源,十年不遇,有的人可能等待某个机会,苦苦等待了五六年,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你,太过能干,想方设法给你制造麻烦才怪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也是很多被大家普遍看好之人,日后发展往往不太顺利,而职场上能够风生水起、脱颖而出的,黑马居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尽管大家都羡慕那些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跟谁也不冲突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到那个程度。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这类人,倘若真的遇上,很容易给人家贴上“老好人”、“窝囊废”、“马屁精”等诸如此类的标签。很少有人敢同这种人交心,基本上都敬而远之,关系也只能维持在较浅的层次之上。在职场中,一旦被别人贴上这样的标签,你的发展无形中就会受到很多限制,这样的气场对你并不有利。
 
  即使你有能力做到百分之百,或者内心中向着百分之百努力,但表现出来百分之八九十就可以了,给大家留有一定的批评和挑错余地。这样在别人看来,你跟大家也是同类,一直在进步,也总有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时间一长,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死盯着你,你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相对就要宽松一些,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一匹黑马。一些在职业生涯得到很好发展的人,都非常善于利用这招。尽管大多数人并不承认,然而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是希望能从比自己强的人身上挑出很多毛病,以此来求得心理平衡。而在做事情方面故意留有一定的破绽,主动适应周围人的这一心理需求,适当迂回一些,在客观上的确可以减少职场发展中的阻力
 
  适当乌龙一些,顶顶牛、抬抬杠,实际上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通过这种奇特的方式,你可以得到很多好处。大家感觉原来你也是性情中人,也是那样的可爱有趣,就慢慢乐于跟你交往,自然会集聚很多人气。人们一般会给“抬杠”贴上不好的标签,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另类的沟通方式,在不少情况下还有奇效。通过抬杠,你可以“没事找事”、“无中生有”,找到一个话题跟别人交流,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沟通的质量,引出对方很多平时不太可能说出来的真实想法,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将此看成是一次微缩版的头脑风暴,激发出新的创意、灵感和思路。
 
  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适当给别人留些批评和挑错余地,以及与别人发生一些小的冲突,而非做事情不去认真对待,不去追求质量,也不是不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事实上我们需要将这些东西作为润滑剂和调味品,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一个很好的度,防止过犹不及的倾向,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我有一个老乡,为人非常聪明,我此处讲的“适当搞些小动作”的道理,他很早就非常熟稔了。但也慢慢成为他办事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借口。大学毕业六七年下来,别人早已度过了职场导入期,无论工作、生活还是情感,都有很大的改善。可他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么多年下来跟毕业之初一个样,犹如泰山一般,认识他的很多人都将其列入职场混混,甚至是垃圾的行列。我倒是感觉他本质上并不坏,也深深为其可惜,只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最终自己把自己忽悠了。
 
  我这么多年摸爬滚打下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就是谈论和领悟一些东西,必须系统进行,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比如勤奋可以导致成功,说起来非常简单,也基本是常识,其实里面包含有很多很多东西的,如果你没有细致地去理解,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很容易将人带入误区的。有人总能给你找出一大堆例子,来对这个说法证伪,说明勤奋没有用,真正要想成功,一是要看你的关系和背景,二是要善于钻营和投机。还有人对此话深信不疑,没有太多考虑方向、方法和技巧,最后辛辛苦苦了几十年,境遇还是没有多大改观。
 
  正如本章提到的这个问题,需要系统和多维看待一样,我们对待其他很多东西,都尽量避免用“大而化之”、“非此即彼”这种害人不浅的方式去理解,势必要做到深入和细致,最终形成一种立体网状的思维结构,以期尽可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含义,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少受误导。这不单是对那些道理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上一篇:人生复盘 下一篇:易知难说周易之五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