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里面这样写道:“凿岩,池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类专控山景?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韦应物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的领悟,亦同于苏轼之琴指。《琴诗》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它有若干部分,包括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情感和演奏技巧等等。苏轼在这里不仅为读者展现了如此美妙的场景,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些客观事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相互和谐促进的特点。
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首即是抒怀之作。作者借途中遇雨的日常小景,抒写自己淡定自若的胸怀,寄寓深邃的人生思考。“穿林打叶”勾画出雨骤风狂的情景,通过小序可知,这场风雨是突如其来的,同行的人仓皇奔走,急急避雨,而东坡却毫不在意,放慢脚步,俨然闲庭信步。
《定风波》是苏轼的哲理词的代表作,尤以其展示的性情和气度胸怀取胜。从偶然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和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待世界,使世间万事万物无不蕴含深意。有人称其是“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近代郑文卓《首批东坡乐府》道:“此足征是翁坦荡之作,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此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总而言之,苏轼在面对自然物时流露出敬畏和喜爱之情,同时又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关怀,体现了一个大文豪强大的责任感。苏轼通过他的诗词试图寻找人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这在当今时代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3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和谐
纵观唐宋诗词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自然物一直都受到创作者的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往往是为了利用自然。而大文豪苏轼的关注与此不同。苏轼观察自然物,给其全身心的关注,往往融入其中,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达到“忘我”的和谐状态。苏轼在《水调歌头》这首词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任密州知府,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作者想起分别多年的苏辙。举杯望月,心中无限感慨。前人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词中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代表自屈原《天问》以来的中国人对人生意义、价值的不断追寻。苏轼超越现实功利的局限,用一颗自由之心来贴近自然和宇宙,但是,在苏轼的时代又不可能构建新的价值理念,必须回到现实。“高处不胜寒”就是询问后得不到答案的无奈处境。“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苏轼在追寻后得到的现实答案。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似乎已跃然纸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包含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对于人来说,有欢喜必然有悲伤,有悲伤必然有欢喜。有分离必然会有聚会,有聚会必然会有分离。永远的晴或者永远的阴,永远的圆或者永远的缺都不存在。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有助于我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苏轼在《琴诗》中,这样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要领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
[2]苏轼.苏轼诗集·答李端叔书:卷九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刘逸生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庞德.回顾[M]//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苏轼.自题金山画像[M]//王文诰.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