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哲理的诗歌(8)
分类:人生哲理 热度:

苏轼对自然物崇敬的心态随处可见。他常常把自然与人融为一体,使读者分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自然。他的诗词让人们看到了自然物的高贵,同时也意识到人类自身作为物种的平凡品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颠覆了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1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在苏轼的诗词中,人与自然之融合无所不在。作为人类亲密伙伴的花、鸟、鱼、竹等自然意象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苏轼写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的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其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在这首题画诗中既保留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写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了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意境。诗中谈到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在“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初春之时,为什么春江之暖,不是人先知道,而是鸭子先知道?因为鸭子长期生活在水中,直接接触江水,每天江水温度的变化,它都能够通过实践接触到。

2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冲突

苏轼笔下,自然物与人类并不总是和谐的,而是时常充满对立和冲突。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五月,是公认描写庐山的佳篇杰作。诗中既无描写瑰丽的景色,也无抒发强烈的激情感人。它之所能成为名篇,是因为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启人深思,耐人寻味,从而博得万口争诵,千古流传。为什么人们看到的庐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同一个事物,由于立足点的不同,立场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感性情感的不同等等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结论。

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谈游山的体会,即景说理,有着丰富的内涵;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然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与其相比,另一首《和子由安魂池怀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写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8.

文学界

古典文学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借怀旧之题,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从而揭示出某种哲理,给人启迪,尾联针对苏轼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虽然逝者如斯,但毕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于人的精神也是一种激励。这首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苏轼以强大的内心、达观的人生底蕴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此诗中虽然关于人生渺小、短促之类的感慨,有消极意味,但是被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眷顾人生的深情冲淡,体现作者独特的性格、情趣及精神面貌。苏轼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比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事实上,苏轼诗词中自然物与人生哲理冲突常常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出来。

上一篇:人生哲理枕边书》上架了 下一篇:人生伤感哲理感悟句子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