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进”系列报道】温暖心灵  启迪智慧  点亮人生——我眼中的学业导师仲辉老师
分类:人生哲理 热度:

2015级人文萃英班是萃英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完全哲学方向的人文班,该班一共15人,100%选择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其中清华大学2人,人民大学5人,复旦大学4人,南京大学2人,上海交通大学1人,新加坡国立大学1人。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良驹再好也需伯乐识货。 2015级人文萃英班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三年来与班上学生同舟共济的学业导师——仲辉老师。

【“三走进”系列报道】温暖心灵  启迪智慧  点亮人生——我眼中的学业导师仲辉老师

(二)

仲辉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在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母校兰大,继续外国哲学的教研工作。2016年7月,他第一次担任学业导师,接手刚选拔上来的2015级人文萃英班。此后的三年,他几乎每个学期都给班上同学们授课,这些课程包括:形而上学导论、亚里士多德研究、现象学研究、古典技艺与哲学以及康德研究,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提高,他引导着学生们从对哲学懵懂无知、门内初探到能够寻找到符合自己气质的哲学方向。

仲辉老师治学严谨,在课堂上讲出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斟酌,于他而言,讲一堂课就是在用心地写一篇文章,比如有这样的句子:“你们敢不敢爱一个‘无’的东西?当周围的事物都遁于无形的时候,你能否坚守精神的位格?”其讲课模式分三个阶段:其一是原著导读,中英文版混读比较;其二是布置阅读二手文献,并比较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其三是提问与回答。其中,第一阶段会有多种形式,比如分组写读书报告,比如逐个同学用自己的话翻译英文版文献。而提问与回答的环节,则是同学们最精神抖擞、严阵以待的时候,这与上其他课时那种洋溢着表达欲望的气氛大相径庭。这种差别,离不开仲辉老师的个人授课气质。

仲辉老师课堂授课时,目光炯炯,神态端庄,其表现出的对学术的坚守,赋予学术以极大的尊严,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哪怕顽皮如笔者者,也不敢在课堂上亮起电子产品。回想2016年12月的最后一堂形而上学导论课,课上仲辉老师考察盖耶尔的一篇文章的阅读情况,在两三个同学不孚众望的回答后,全班鸦雀无声。仲辉老师见状,把手中捧着的《纯粹理性批判》轻轻放于讲台,双手合拢,十指交叉于胸前,长叹一声,平和而悠长地说:“可惜了我花一个星期准备这一节课。”

从此人文萃英班再也没有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了。

其讲课内容,在书本知识之余,伴随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在形而上学导论课上他说过:“亚里士多德在第七卷的文字表达能有交响乐一样的震撼力量,不是基于对华丽的追求,而是质朴的品格。”在古典技艺与哲学课上他说过:“正如康德说的,鉴赏力与判断力一样,给天才以纪律并让天才在砥砺中前行,我也要不时地使你们受挫。”在康德研究课上他说过:“论文的写作,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也不是为了在所谓的同行和专家面前炫耀自己的才华和见识,而是你在面对一般的没有哲学基础的人时,如何把一个深刻的思想传达给他们,所以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要几经修改,生怕普通人读不懂,他在对待这本书时,就不是本着能够被哲学史铭记的初衷,而是希冀着一种思想能够为普罗大众所认识。”

除了课堂授课,仲辉老师还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实践活动中,用书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不但让同学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让大家明白了,学习哲学不是建造一间空中楼阁,而是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比如,在2018年秋季学期,古典技艺与哲学课后,仲辉老师都会带领班上的同学散步于兰大本部的花园。时值秋冬季的下午,和煦的阳光穿过白蜡树疏朗的叶子,斑驳在新知大道上。仲辉老师就借着自然的光影现象,眼前花草树木的枯荣和积石堂前各种人造的声响,向同学们解释刚才课上讲过的美学概念。于是,《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美、依待美、理想美等等就在同学们的认知中有实物可托了,也就更加清晰了。

说起这门名叫古典技艺与哲学的课,笔者就会想起仲辉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进而感激涕零——笔者在2018年夏天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举办的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经历了该校美学专业的笔试与面试。夏令营结束后,笔者向仲辉老师抱怨了由于此前没有上过德国古典美学的课程,被考核中与《判断力批判》相关的题目折磨得万分难受。此后,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前,仲辉老师约谈笔者,告诉笔者他开了一门新的课程,劝笔者去听。笔者由于自身的懒惰,当即敷衍了一句:“行,我有空就去听。”仲辉老师立马严肃起来,用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笔者,声调也紧张起来,“不,你要去听!我讲的就是《判断力批判》。”

【“三走进”系列报道】温暖心灵  启迪智慧  点亮人生——我眼中的学业导师仲辉老师

(三)

上一篇:叶腐成泥,谷腐成酿,豆腐成豉,人腐成囚 下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文章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