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七集,以江苏同里镇的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为依据,讲述千百年来古镇人们明取舍、知进退的故事,在传承取与舍情怀、进与退智慧中,留住乡韵、记住乡愁,给今人以人生感悟。
笔者曾经去过同里古镇,对那里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尤其是听导游对“一园、两堂、三桥”的讲解,有过一些印象。但看完纪录片《记住乡愁》同里镇——明取舍 知进退这一集后,不仅对同里古镇文化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对《记住乡愁》这部大型纪录片,也有新的认识,某种程度,《记住乡愁》是一部指点人生的教科书,记住乡愁,有助于把握人生的方向。
文化凝聚古镇的乡土情怀。地名的由来往往都有历史典故,同里的改名传说更富有传统乡土文化意味。姓金的秀才将“富土”改名“同里”,隐去原名的“高调”,让当地百姓免于严苛税赋,把进退取舍融于其中,折射了古代同里人的聪明智慧。“同里”成为古镇的永久符号,也成为当地人心中对于故乡的一份情结,流传上千年。人们钟情于“同里”这个名字的质朴和平实,也感恩它给大家带来了安定与祥和。在今天看来,金秀才巧妙改名是一种乡土情怀,也完全符合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情愫,这就是温馨、滋润的乡韵、乡愁,因为有乡土情怀而沁人心脾,加深人们的记忆。
明取舍知进退道义为根。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瞄准古镇,因为每一集都有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让人在欣赏古镇风光的同时,加深对古镇背后文化根脉的理解和思考。第七集从“明取舍知进退”的角度切入,让人自然联想到儒家与道家思想,明取舍、知进退的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融合在同里人的行为举止中,融入他们的生活习惯中。而这一进一退,一取一舍,讲究的就是兼济天下,天下负责的道义。片中计东生带病修镇志的故事,用今人的例子对这种道义进行了新的解读。曾有人劝计东生要“知难而退”“退而求全”,但在老人的心中,对于“进退”的抉择却另有一杆标尺。他认为,修镇志是一个大义,是个责任,他说“我要不知进退,把事情做好”。部凝聚了老人家全部心血的《同里镇志》出版后,受到同行好评,更庆幸的是,因为心态的平和,老人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纪录片对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从道义角度对明取舍知进退诠释,不仅会帮助人们加深对古镇的印象,更重要的为人们传承中华优秀文明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根源。
在明取舍知进退中感悟人生。纪录片《记住乡愁》不仅客观上成为古镇的宣传片,而且是一部以独特视角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的史诗,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励志和感悟人生,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有人说,做人是一门艺术,做事是一门学问。同里古镇的故事告诉我们:所有的取舍进退,都反映内在的价值判断。取舍之间、进退之间,都关乎道义担当。明取舍、知进退,是一种信念情怀,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每件事,都是取舍进退的练习,每次取舍进退,都在累积勇气与智慧。懂得取舍进退,方能成就人生。让我们从乡愁思想情怀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在明取舍知进退中感悟人生,以打造今天的新乡愁,续写时代的新篇章。(梅花傲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