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受阅读的力量(2)
分类:人生感悟 热度:

  又到世界读书日,我想起《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由此联想到:我们应当天天读书,日日求新。人生在世,不断日新的动力之一就是读书。我从5岁开始读书,到现在,已经读书80年了。

  读书,说来容易,坚持却难。在两种情境下,不易坚持读书: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在顺境时,心情高兴,也很忙碌,吹捧多,应酬也多,而静下心来,坚持读书,不大容易。在逆境时,心境凄苦、也很困惑,批评多、烦恼也多,而耐着性子,坚持读书,更不容易。

  我在读《清圣祖实录》时,看到康熙谈读《资治通鉴纲目》的一段话:“朕于万几之暇,潜心六经,大义微言,孜孜殚究,以讲求古帝王治天下之大道。于纲目一书,朝夕起居之时,循环披览,手未释卷。”他又说,自己读书有个安排:“立有程课,自元旦以至岁除,未尝有一日之间。即巡幸所至,亦必以卷帙自随,迄今三年有余。”当时的康熙38岁,事业如日中天,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实属不易。究其原因在于:“以是考前代君臣得失之故,世运升降之由,纪纲法度之所以立,人心风俗之所由纯。事有关乎典常,言有禆乎治体者,靡不竟委穷源,详加论断,如是者有年矣。”读书是为了治国理民,长治久安,也就有了阅读的动力。特别是作为一个帝王,日理万机,百事缠身,他除自身生病和宫廷大丧外,能每日读书,手不释卷,终身坚持,令人敬佩。

  读书,不仅是百姓的事,而且是官员的事。宋初宰相赵普,开始不大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劝他要读书,多读书。于是,赵普给自己的读书做出规定:下朝之后,回到相府,先不去上房见夫人,而是先到书房,反锁闭门读书,至少一个时辰。他不但读书,而且践行,是宋朝一位贤相、良相、名相,史称赵普之于宋太祖,犹如魏征之于唐太宗。他71岁病故后,家人打开书房,见书案摆着《论语》。常年阅读,书都翻烂了,才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

  要读的书太多,现每年出版的书数十万种,光读其书的提要也读不过来。这就要选择。我建议:一是选择历史经典和名著,二是选择当今名著和要著,三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如果每周读一本书,一年50本书,读上一年,其心灵收获,如春华秋实,五谷丰登。当然,读书贵在知行合一,知行分离,纸上谈兵,断不可取。

  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又要知行合一,在伟大祖国的新时代,天天读点书,日日有新进。

  

  写作者首先是阅读者

  贾樟柯

  初中的时候,我开始有了满县城游荡的习惯。有时候,一群朋友会趴在墙头聊一下午,只是为了看向那被围墙遮蔽起来的一望无际的荒草。多年之后,我才发觉这种游荡,其实是在寻找一种陌生感,在熟悉的县城里,那些突然而至的陌生风景,可以带给我豁然开朗的心境,抑或是使我陷入对远方与未来的憧憬。

  很快,我发现了读书的乐趣。读书犹如我在县城里的无数次游荡,那里是更迷人的陌生之境。每打开一本书,书里面的世界都会带给我新鲜的认识和经验。最初我发现在县城新华书店的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诸如唐传奇、宋词元曲等古文、白话对照本。翻开绿油油的封面,和着墨香去读这些古人的文字,了解他们的传奇,体会他们的诗情画意。古人与自然景致的呼应对话,他们在命运沉浮中发出的境遇感慨,都是我未曾经历过的。最初的古文阅读在某一个方面扩展了我的经验,让我对世界变得敏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们进入到了全民哲学热潮的年代。国营的新华书店外面出现了很多个体的书摊,这些书摊另有一方天地。在这里既可以看到琼瑶的小说,也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著作。积攒下零花钱买来一册萨特的著作,我读得懵懵懂懂,但正如读尼采的语录:我们时而穿过白纸,时而穿过荒野。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扩展了我的精神疆域,让思绪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从那个时候起,我的阅读由诗词而小说,由小说而哲学。阅读占据了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每一个写作者首先都是一个阅读者。跟每一本书里的灵魂相遇,听他们倾诉,感受他们的情感,慢慢地也让我开始有了写作的冲动。而我也从一册路遥的《人生》,开始学会了思考。

上一篇:【人生感悟】当你想找个人说话时,才发现有些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