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1945年德意志人被强行逐出后,叔本华家族在格但斯克留下的痕迹已经很少了。如果你现在去这里旅游,而且还想寻访叔本华遗迹的话,你恐怕只能看到这所红砖砌成的5层建筑,这就是叔本华故居。
二战和东欧剧变关键词
若是徜徉在格但斯克市中心,教堂、集市等古建筑比比皆是。但来到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与二战和东欧剧变有关的地点。
1939年,但泽是一座自由市,行政上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波兰,而属于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但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于波兰。9月1日,佯装访问该市的纳粹德国军舰突然向波兰守军开火,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站在格但斯克街头,随便问一位当地居民:“我有两个小时时间,应该去格但斯克的什么地方?”你很可能得到的答复是:“西盘(Westerplatte)。”
西盘是一个半岛,揭开二战序幕的战斗就在这里打响。沿着狭长的半岛漫步,一座座防御工事残骸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好像在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战况。在半岛尽头,为了纪念抵抗纳粹而献身的英雄们,一座高耸入云的防御者纪念碑拔地而起,又像是死亡者在集体呐喊:“战争再也不要发生了”。
在位于市中心的格但斯克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组铜雕塑吸引着往来旅客驻足观看。这组雕塑是为5位儿童塑造的。在纳粹德国侵占格但斯克前,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已在欧洲引起了恐慌。为保护犹太儿童,波兰慈善组织没来得及告知其父母,便将这5个孩子送上火车,帮助他们逃到英国伦敦。
从火车站正前方穿过一条宽阔的主马路,紧接着再左拐穿过另两条不宽的马路,你的双脚会踏上一条用各种文字写成的“自由之路”。沿着“自由之路”前行几百米,跃入眼帘的是工人运动纪念碑和格但斯克造船厂。
在苏联对东欧各国极具影响力的时期,这家造船厂叫“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非常有名,几乎成了格但斯克的代名词。1980年,船厂工人瓦文萨领导成立了当年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个独立工会,名为“团结工会”。上世纪80年代,“团结工会”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最终导致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共产党政权的垮台。瓦文萨因此当上了波兰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喜欢是幸福的源泉
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是生活哲学家。从现实生活出发,人人都有对幸福生活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感悟可能并不比叔本华差多少。
作为《中国好声音》的粉丝,我想用歌手汪峰做个例子。平心而论,在看《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之前,4位导师中的那英、张惠妹和哈林我都知道,唯独不知道的是汪峰。
一天,女儿对我说:“汪峰自己作词,自己谱曲,自己演唱,是位不错的实力派歌手。”所以,我认真倾听了一下,觉得他唱歌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歌词朴实动人,听者容易产生共鸣。不禁内心也嘀咕了一句:“汪峰真不错。”
又一天,我在网上“闲逛”,偶然看到杨澜访谈汪峰的一段视频。汪峰大意上说了这么一段话:年轻未成名时,他可以买几瓶啤酒坐在北京木樨地的街边上,一边喝酒一边看路上的人流和车流,那时是自由幸福的。但后来物质条件改善了,生活中有了24小时热水,每年出场费还要涨个五万十万的;名声越来越大了,某年获得了所有演唱奖项,照片还不止一次地登在了著名杂志的封面上。但这时,他却感到痛苦不幸福了。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他没有创作出一首打动人心的歌曲。
“这时,我特瞧不起自己。”汪峰真诚地说。他的意思很明白,艺术创作是他最喜欢的,是他欢乐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物质和声誉等外在的东西。
汪峰说出了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喜欢是幸福的源泉。
知足常乐与欲壑难填
汪峰说的是个人感受,既真诚又智慧。如果把他的这些话推而广之,从一个一个的个人联想到由一个一个的个人组成的全体,个人感悟也就变成适合更多人的普遍性道理,那可就有点哲学的味道了。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幸福和快乐就是能长久地干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就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