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叔本华的人生智慧(3)
分类:人生感悟 热度:

叔本华说了无数如何获得幸福的名言警句,其中关于财富对幸福的影响颇具现实意义。他说过,穷人不会因为得不到巨大财富而焦躁不安,而富人却会因为赚钱计划落空而忧心忡忡;他也说过,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越多,他就会越渴;他还说过,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因为欲望不会永远得到满足。

在开口谈经济增长、闭口讲增加人民收入的今天,财富似乎变成多数人的唯一追求。但事实证明,财富和幸福并不是一回事儿。

循着叔本华的思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等式中的效用,在经济学上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道理说得很简单,幸福和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如果拿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解释,就是“知足常乐,欲壑难填”。

1860年,叔本华在德国法兰克福去世。去世前,他捐献了自己的全部财产。根据叔本华的遗言,他的墓碑上只简单地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没有其他文字。

叔本华似乎在利用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警示世人:财产再多死后也带不走,简简单单才是幸福人生。

返回目录   下一篇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出版于1819年,叔本华才30岁出头。遗憾的是,这本“自费出版的名著”当时很少有人问津,更甭提给作者带来任何声誉了。

可是,叔本华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在孤独中默默耕耘。又过了30多年后的1851年,叔本华又出版了一本著作,名为《附录与补遗》。这本书是叔本华的封笔之作,是用来补充说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但谁也没料到,这本书却使已经63岁的叔本华一夜成名,享誉欧洲。后来,王国维把他介绍到中国,叔本华的名字在中国也变得响当当了。

    知足常乐的智慧

1859年,去世的前一年,风光得意了8年的叔本华已经70多岁。这一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3版,轰动一时。叔本华在该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1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3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但我总算在彼德拉克(意大利诗人)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少年得志的中国女作家张爱玲曾说:“大器晚成,幸福减半。”但大器晚成总比一辈子不成器好,叔本华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感到很幸福。这就是叔本华知足常乐的智慧。

《附录与补遗》是一部用格言体写成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是写普通人的人生感悟的,可以单独成册。2001年,韦启昌将这一部分翻译成中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取名《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在这书中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之为“幸福论”。

    但泽还是格但斯克

叔本华出生的地方很特殊,波兰语为Gdańsk,译成汉语为格但斯克;而德语是Danzig,译成汉语是但泽。

格但斯克是公元980年由波兰国王下令兴建的,起初只是个防御性城堡。叔本华1788年出生时,该地由波兰立陶宛联邦管辖。但该地的绝大多数居民为德意志人(叔本华也是),而且1793年~194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又属于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管辖。

根据《雅尔塔协议》,这个地方1945年才被重新划归波兰。而且,这里的主体民族德意志人被强迫迁走,迁来的则全是波兰人。从此,格但斯克重新变成名副其实的波兰城市。

叔本华的祖上一直在但泽经商,是当地的知名富商。1716年,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和皇后访问格但斯克,据说就是在叔本华祖父家过的夜。

回顾这段历史,至少一个问题弄清楚了:为什么格但斯克现在是波兰的城市,而出生在这里的叔本华却是德国哲学家。

上一篇:北京教会现年95岁邵文老牧师访谈之一:一生品尝 下一篇:一身正气铸品格一生感悟付笔潭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