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岳泰:“会战,肯定是一个大油田了。当时三月份开始陆续到这儿来,到四五月份就集中四万人了,火车站到处都是帐篷、行军床……”
和公众眼中无坚不摧的铁人形象不同,在每一个“老会战”的记忆里,“铁人”王进喜,有更多温情的一面。
邱岳泰:“当时的设备、条件都很差,戈壁滩上有一个五六平米的小木板房,记录报表用的,他(王进喜)就在那里头。夏天带个老羊皮,又当被子又当褥子,平常就带些炒面吃。”
邱岳泰接受央广记者王娴采访,讲起“老会战”工作经历 | 摄影:央广记者乔仁慧
作为年轻的技术员,邱岳泰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和王进喜意见不统一,王队长为节约时间,提出少钻一段,邱岳泰不肯。但听了小邱的理由后,王队长果断地改了主意。
邱岳泰:“后来我讲,王队长,油层测不出来,没打完,设孔设在哪儿不知道。他听着对。又用了四五个小时,起压一个钻,才测的,他,挺懂道理的。”
邱岳泰还保留着当年的工作资料图纸 | 摄影:央广记者王娴
邱岳泰的儿女、孙辈如今都在大庆油田工作,一家三代石油人。一家人坚持30年的习惯是,每到公休日都回到邱岳泰和老伴身边,聚聚聊聊。儿孙们会说起现在的工作,老人会讲起当年的传统。
邱岳泰:“‘老会战’变与不变,变的是生活好了,不变的是思想。会战的灵魂就是‘闯’、‘创业’。我感觉到,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有困惑的事,社会再发展都要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我们来‘闯’。”
邱岳泰说,当年奔赴大庆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很多人和他一样,一辈子都不曾离开这里。但是,进入新世纪,大庆开始面对“留不住年轻人”的尴尬。
对大庆发展中遇到的困境,王洪波并不避讳。
王洪波:“一个,大庆的收入是偏低的,我们一线采油工人月收入三千块钱左右;再一个,大庆的气候不是很好;再一个,可能跟整个东三省的经济气候也有关系。”
开采60年,如今的大庆油田,一钻下去石油就自己冒出来的场景已不复返,资源接替不足的现实已经来临。作为大庆生长起来的“油三代”,王洪波更愿提起的,是大庆持续多年的贡献和迎难而上的变革。从1976年到2002年,大庆油田持续“高产稳产”5000万吨以上27年;截至2019年上半年,累计生产原油23.9亿吨,占中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40%左右。
王洪波:“你说大庆油田这么多年,传统丢没丢?怎么说丢了,怎么是没丢?就是这些人现在还在这么干呢,我认为它就是没有丢。因为大庆这么多年,人一直没有断过,不断地在补充新人。老职工带新职工,他从他师傅身上或者说他的领路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大学毕业后,王洪波曾在大庆油田团委工作了相当长时间,他说自己的工作就是用“铁人精神”铸魂育人。爷爷的名言,他倒背如流。而在那些全国人民都熟知的“铁人语录”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大家可能说得不太多的一段。
王洪波:“讲现在不要忘了历史,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这几句话,对我来讲,我是比较喜欢的。”
记者:“为什么呢?”
王洪波:“因为这几句话,更真实,真诚。这几句话某种程度上算是哲理吧。”
1966年国庆节期间, 铁人王进喜应邀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报告时,演员李光复请他写下“五讲”留言签名 | 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供图
“新铁人”王启民
“现在要跳科技攻关的泥浆池”
今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油田发来贺信。贺信中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天,恰是大庆“新铁人”王启民83岁的生日。他在国庆节前刚刚获得了“人民楷模”的国家荣誉称号,他是大庆新时代的典型,人们更习惯叫他“新铁人”。“新铁人”如何看“老铁人”和“铁人精神”?王启民延续了他一贯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