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70年:一句谚语退出历史(2)
分类:名人名言 热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千米,治理小流域2200多条,加固淤地坝1600多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助力250多万人脱贫。

70年来,由“黄”到“绿”,黄土高原主色调变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不见了。通过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拦沙及调水调沙运用,实现水库冲淤平衡,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抬高。据统计,近20年来水利水保措施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

从早期“宽河固堤”、“蓄清排浑”,到如今“拦、调、排、放、挖”的立体防护模式,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黄河温顺了,它顺着中国这条独特的河流治理之路,流淌出绿的底色。

修复生态屏障 20年黄河不断流

“大山生咱咱像山,大河养咱咱像河”,一首山西老民歌,唱出沿岸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黄河的健康状况,时刻关乎沿岸百姓的生存状态。

上世纪90年代末,因枯水年份增多,沿黄地区用水无序,黄河断流危机加剧,1997年更是爆发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断流。

“行动起来,拯救黄河!”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空前的生存危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名院士联名发声呼吁。

形势危急,刻不容缓。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授权黄委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1998年底,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颁布实施《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1999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

《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世界上大江大河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量统一调度的先河就此开启。1999年至今,黄河干流再未出现断流。

20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明水面积占比由原来的15%增加到现在的60%,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68种。

久违的洄游鱼类重新出现,河口三角洲再现草丰水美、鸟鸣鱼跃的动人景象。河水长流,生机勃勃的黄河形成了一条生态廊道。

黄河治理70年:一句谚语退出历史

巧用水资源 谋求大发展

作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支撑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九曲黄河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70年来,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溉面积已达到1.26亿亩,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倍。随着黄河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通过引水甘肃、宁蒙等区域,昔日的沙荒盐碱不毛之地,变成了沃野良田。黄河水资源是“中国粮仓”丰实的重要保障。

近日,为改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水质,今年已从黄河向乌梁素海补水3.82亿立方米,预计全年补水量达5.6亿立方米,相当于约4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2019-2020年度引黄入冀补淀调水也于日前开始实施,尽可能为白洋淀及华北地下水压采多供水。

同时,依托建设的水利枢纽,黄河水电资源得到有序开发,水电装机增长到2200万千瓦。黄河不仅是中华大地的“动脉”,也成为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电流”,为华北、西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也为西北丰富的光电、风电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条件。

“数字黄河”提升全流域综合管理能力

治黄初期,人们曾梦想通过蓄水拦沙让千古黄河变清。20世纪60年代初,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水库三门峡下闸蓄水,不料一年半后15亿吨泥沙淤积库区,回水倒灌关中平原,危及西安。水库不得不改变运用方式,连带着下游规划的几座大坝也被迫下马。

三门峡水库建设走了弯路,但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后期的小浪底工程从设计时就预留了75亿方的淤积库容,并通过在“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上的系列试验,最终成功利用小浪底工程实现对黄河调水调沙。

新时期,黄河治理委员会加快信息化赶超步伐,稳步推进“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黄河一张图”“一个数据库”等信息化“六个一”工程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格局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一篇:谚语中的“家和万事兴” 下一篇:母亲的生活格言 我的人生信条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