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要“戒多言”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为人处事要“戒多言”

  一个人在为人处事上游刃有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身处职场的年轻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近来畅销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述曾国藩家训中为人处事的智慧,这对帮助当下的年轻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学会游刃有余、最终获得成功大有裨益。其中一条原则就是“戒多言”。

  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有很多毛病,他对自己身上的那些缺点也深恶痛绝,所以他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愤怒”和“戒忮求”的“三戒”,人们曾称之为“曾三戒”。

  郦波介绍说,在曾三戒中,戒忿、戒怒、戒忮、戒求我们理解,忿和怒都是情绪易失控的表现,忮是妒嫉,求是贪欲,这都是人性中本恶的一面,属于恶习,当然应该戒除。但为什么要戒多言呢?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语言表达本身就是公关交际的重要的手段,能言善辩不是一种优点吗?曾国藩又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要戒多言呢?

  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说:“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愤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的意思是说,这事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郦波解释说,曾国藩“戒多言”的本质并不是要一味地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也并不是什么沉默是金,而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

上一篇:为人处事要“戒多言” 下一篇:古训箴言 ,为人处世!(看完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