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2)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学生绝不是数据的操作工,而是有主见的思维个体。这是陈洪渊做老师的原则,他要将学生培养成“有独立钻研能力的骏马”,而不是“惟命是从的绵羊”,“我经常给他们问题,时常去‘逼问’他们,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想法,适当的时候再给他们梳理梳理,做学问不能乱捶乱打,要像是解绳子一样,先慢慢地松开绳子,再一个个去打开死结,必须像抽丝剥笋,步步推进。”

  科研,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并进

  “分析化学是科学技术的眼睛,是认识事物进而解决问题的‘工具’,能源、材料、生命、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前沿与关键问题都需要这个‘工具’来解决。”跟分析化学相伴50多年,陈洪渊矢志不移,他带领的团队是我国纳米分析化学领域最早的几个团队之一。90年代初期,该学科遭遇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资金和人才都“捉襟见肘”,陈洪渊毫不犹豫地“打到外线去”,在其它兄弟院系的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利用他人的设备,来完成自己实验室无法完成的研究。如今,南大分析化学实验室已经上升为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析化学发展到今天,如今做的很多都是“顶天”的工作,“人类基因组图谱测序计划也是由于分析化学的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而得以提前完成。”陈洪渊说,当前的分析化学,早已经从一般材料的组成和含量、超纯物质的痕量杂质分析,到生命体系中生物小分子、大分子等的成分分析,再到如今的单细胞中单分子、生物大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高时空分辨的分析,和活体中的单细胞分析。“细胞就像一个小宇宙,每时每刻每处都在发生变化,每一微小时间和每一微小空间间隔的生命过程都在发生变化,它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不同?对健康与疾病-药物治疗有何关系?等等。所以,活细胞和活体的生命分析科学要求时空分辨、信号转导等的研究,所有这些都关联着生物分子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与结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更复杂了。”

  陈洪渊从2013年开始主持的一项总经费6400万元部门推荐的重大仪器专项“单细胞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就在做这样的探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单个细胞里发生着什么样的反应,药物分子如何钻进去与细胞中物质起作用?反应产物怎么出来?等等,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癌症等疾病的致病机理,为实现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目前,我们正在为生命科学与疾病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有力的方法与技术支撑。”

  除了“顶天”的工作,陈洪渊院士团队还在做“立地”工作。“我们研究组将部分成熟的技术转向实际应用,演变成仪器设备或检测仪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级、大型的分析测试仪仰赖进口,很少数的分析化学家从事分析仪器的研制和开发,大部分分析测试仪器都是由其他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完成的。

  在实验室内,记者看到了已初步产业化的电化学扫描显微镜,这套设备可以测量单细胞上的电化学信号或者电化学图像,此前,这款显微镜被进口产品所垄断,市场价100万起步,陈洪渊研究组突破关键技术并转让给企业,把进口价格打压下60%。“我们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科研设备采购。作为分析科学工作者,建立我们国家自主产权的仪器,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科技进步。我们责无旁贷。”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上一篇:做人做事“八要八不要” 黄冈新闻网 下一篇:学何炅说话,不如学他做人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