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访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交汇点讯  刚到陈洪渊院士办公室时,时间略早,记者先坐在了外间的会议桌边。正在里间指导几位学生的陈院士特意走出来,“欢迎欢迎,请您稍等,我再跟他们交代几句。”不到十分钟,陈洪渊招呼记者坐下,并为记者准备了茶水,“抱歉,让您久等了!”交谈还没开始,陈院士待人的温和有礼,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新,就是要“穷究物性”

  “创新之问,其实是无解的,我可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啊!”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化学楼的办公室,一谈到创新,陈洪渊院士就笑着摇了摇手。

  其实,在50多年从事分析化学的科研人生中,陈洪渊是一直走在创新前沿的人。如今,他已主持完成国家级各类项目40多项,发表论文890余篇,他引29030多次,H指数89,在仿生催化、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基础和应用及生命分析化学等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获得了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励。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康斌老师感慨,“陈老师从来不追逐当时的流行,他想到的东西,往往比这个领域的热点提前3—5年,尽管他现在过80岁了,还经常带一些新的想法告诉我们,好多东西我们都没听说过。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如果只会追逐热点,那么可能永远落后。”

  回顾自己的创新心得,陈洪渊的总结颇有几分“大道至简”,“其实啊,创新说到底就是要努力做人做事做学问。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

  做学问得多认真?陈洪渊总结了几个字,“穷究物性,敢为人先”——必须无止境地探究物质的本性及其相互作用,要琢磨透彻。“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要学习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每个细节都不要放过。我在1984年回国的时候带回来一台国外的电风扇,到现在都还好好的,扇叶刮起来一点点声音都没有,这就是把‘物性’给研究透了。”小到生活所需,大到高端装备,都必须从基本“物性”出发,“比如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动机好,其中滚珠轴承的材质和球状精度必须好,为什么材质好、寿命长?因为人家已经做到了材料的高要求和理想光滑的标准球面,摩擦小耐高温速度上得去。做事做学问的时候,不从基本物性出发,投机取巧,没有严谨的精神,怎么可能有创新呢?”

  “志在奉献,为付诸行动之根本。”陈洪渊说,创新还需要有奉献精神,“我这并不是唱高调,现在科研环境比过去好多了,你做出一个东西来,马上相应地就有奖励,但是如果没有怎么办?不要太在意‘帽子’、‘票子’、‘牌子’,越怕吃亏,就一定会吃亏。做人,要有眼光、胸怀和谋略,只有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才有创新的永恒动力。”

访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育人,他把自己比作“导演”

  今年陈洪渊给刚毕业的四名博士生,各写了一副字,装裱起来送给他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一勾一画,陈洪渊融入了自己对学生们的期许。陈洪渊在育人方面的成就,不亚于科研。

  他已经培养了120多名博士和硕士,其中包括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2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和2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教学是刀背,科研是刀锋。没有刀背的支撑,刀锋就会卷刃。”把教学(传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作为科研的基础,桃李满天下的陈洪渊也获得了《自然》集团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

  在学生们眼中,恩师的故事可以说上几天几夜。陈洪渊的弟子,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静娟说。“我与陈先生共事超过20年。这些年里,我亲见先生除了出差或开会,总是在办公室忙碌地处理科研工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先生这种忘我工作的感召与鼓舞下,学生们都能自觉地勤奋工作、奋力拼搏,这正是先生言传身教的影响力。陈先生对于科研数据和论文精益求精,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说,科学工作需要严谨,一项工作你做了99%,可1%的缺憾可能会让你前功尽弃。因此他对于学生的实验数据会反复审核,论文会逐字逐句的推敲,不辞辛劳地一遍遍修改,一步步指点。”

  南京大学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根喜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亿涛异口同声说,恩师将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有主见的思维主体。“他把他自己和学生分别比作影视剧‘导演’和‘演员’。他认为指导学生做一篇论文或是做一个项目,就像是在演一部戏。‘导演’把握好整部作品的风格和方向,给‘演员们’说戏,指引‘演员们’该做些什么;而‘演员们’的任务则是在‘导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把戏演好、演精;最后再由‘导演’总体审核,去粗取精。”

上一篇:做人做事“八要八不要” 黄冈新闻网 下一篇:学何炅说话,不如学他做人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