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继:处世以德 奉献为本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一个行医家族,三代人传承接力,坚持近60年的义诊家规。这是一个怎样的家族,又有怎样的家风呢?

  5月26日,记者驱车前往福建省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潘建华告诉记者,近20年来,“潘老先生”拿出自己的奖金、稿费和积蓄,捐资修建了道路、小学教学楼,以及一座集科研、教育、义诊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明英苑”。

  潘建华口中的“潘老先生”,是著名抗癌专家、医学博士潘明继教授,而“明英”二字,是潘明继、施增英伉俪的名字组合。“明英苑”管理员告诉记者,潘明继1933年出生于南安湖内村,是福州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潘明继提出了“扶正培本”治疗癌症的理论,是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中西医相结合治疗肿瘤的开拓者之一,曾21次获得国内国际奖项。

  “今年春节正月初二,潘老先生的后代24名医务工作者举行返乡义诊,这里满满的都是人。”走进“明英苑”,潘建华向记者介绍起春节时的义诊情景,“潘老先生定下的义诊家规,到今年已是第59个年头。”

  1958年春节,潘明继带着同是医务工作者的新婚妻子施增英回家探亲,“刚回到老家,喜糖还未分发,乡亲们就把痛苦万状的病人抬进祖屋来。”施增英回忆说,当时病人非常多,一个接着一个地检查处理,水也顾不得喝,饭也顾不上吃,3天就诊治300多人。看到农村缺医少药,夫妇俩商定,今后每年春节回乡义诊。

  “他从医57年,坚持义诊54年从未间断,并将义诊定为雷打不动的家规。他生前总是嘱咐孩子,一定要把义诊坚持下去。”潘建华说,2012年8月,潘明继去世后,义诊不仅没有停止,队伍反而不断壮大,整个家族20多名医务工作者参与其中。

  谈起几十年义诊治病救人的善举,施增英告诉记者,潘明继是一位共产党员,年轻时带头参加岗位学雷锋活动,曾多次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

  在施增英家里,记者看到了30多年前潘明继定下的32字“明英家训”:待人以诚,处世以德;作业以精,求索以勤;奉献为本,服务为尚;礼仪为尊,和谐为贵。施增英说:“我跟我先生一直以来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告诫儿女后辈,医生是一种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

  实际上,潘老先生的义诊,不只局限于每年春节,在他生前,他还在家里为找上门的病人免费义诊3万多人。在施增英家的柜子里,摆放着一摞摞大大小小、厚薄不一的笔记本,那是潘明继自制的病历本。这些病历记载着过去的40年里,潘明继在家中义诊过的病人病情、处方和回访信息,从第一本到2012年他去世前的最后一本,录有详细病历的有2.3万多人。

  那时,潘明继每天都要接待众多国内外就诊的病人,对每位就诊患者都以亲人对待,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深受病人的信任和尊敬,在社会上拥有很好的口碑。有一天早晨,一位衣衫不整、疲惫不堪的农民敲开潘明继家的门,一见到潘明继便跪了下来,大哭不已。经过询问,原来这位农民来自江苏盐城乡间,患骨肉瘤,专程赶来找潘明继求医,不料在路上钱被偷走了。潘明继连忙把病人安顿下来,免费给他治疗,等病情稳定出院时,又主动替他买好回家的火车票,并亲自送他上了火车。

  潘明继以中药名为一对子女取名,儿子叫“远志”,女儿叫“云苓”,希望两个孩子能继承他的衣钵, 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传承潘家的家规和家风。如今,潘远志和潘云苓继承父业,成了潘氏家族春节义诊的主力。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医术,而且包括医德。父亲在这两方面的传授,让我们受益匪浅。”潘远志博士说,父亲传给自己的,不仅仅是他的医术和科研成果,更是做人做事的态度。

  潘云苓是父亲医学工作最直接的继承者,她所在的福州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就是父亲以前工作的科室。“以前父亲在看病的时候,经常会用聊家常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情况,有时候还会画图给病人讲解,这些看病的习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给了我。”现为主任医师的潘云苓说,从小就看到父亲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一点一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

  医风传家,一脉相承。她的名片就放在诊疗桌上,几乎所有来过的人都有她的手机号码。一些老病号直接找到住院部请她帮忙看诊,她也从来不推辞。

  在潘明继夫妇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养下,潘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中,有20多人走上了从医的道路,成为义诊主力军。受叔公的影响,潘宏达从小立志学医,他告诉记者:“叔公把病人真的就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看,从叔公身上,我学到了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目前,潘宏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的住院总医师,几乎每天都要上手术台。

上一篇:《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第8集:静心思考,冷静处世 下一篇:中国航发发动机维修部长郑宏刚:做人做事态度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