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高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GDP(2)
分类:为人处事 热度:

孟宪忠说,我国目前的GDP含金量还不够。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需要更有含金量的GDP。“我的理解是更有竞争力、高附加值、更可持续的GDP。”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目的,基于此,有些专家认为,GDP也应考虑“幸福指数”。如果GDP快速增长,老百姓却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果,人们的生活品质上不去,GDP对老百姓而言,只是毫无意义的数字而已。

“政绩考核时应多结合当地老百姓的切身体会。”刘元春说,孩子上学不再难,百姓看病不再贵,人们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这些都会让GDP多一些“幸福”的味道,自然也更有价值。

绿色GDP也好,金色GDP也罢,说到底,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一句话,今日中国,需要真实、效益好、人民得实惠、资源环境代价小的GDP。

看GDP考核

不能仅仅把GDP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应探索扩大群众在考核中的参与面

“GDP崇拜”现象由来已久、挥之不去。究其原因,跟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考核模式有关。1992年,我国开始将GDP作为政绩评价的核心内容。各地围绕GDP,设置了一系列经济、社会考核指标体系,GDP在考核中“分量很重”。

“通过对以GDP为核心经济指标的强力考核引导,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西安市目标责任考核办公室副主任李海龙说,然而,时间一长,这种考核方式在一些地方往往异化为以GDP为主甚至“以GDP论英雄”。

一些地方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往往对GDP增速制定了较高目标,有些地方甚至“跳起来摘桃子”。同时,在GDP任务分解中,被考核单位的任务主要由上级部门研究确定,常常导致部分指标偏离被考核单位的实际。

更重要的是,由于GDP分值权重过高,因此在不少地方,GDP指标成为政绩考核的“王牌”,与领导干部的升迁直接挂钩。受此影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出现偏差,“发展是硬道理”被曲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以GDP增长为中心”。

“告别以GDP论英雄,首先要打破唯GDP考核。”李海龙认为,打破唯GDP考核不是放弃对GDP的考核,也不是不要GDP的增长,而是要探索和完善更加合理、公平和科学的考核新机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中央组织部也发出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

李海龙认为,在考核评价中,应增加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权重,同时弱化对GDP增速、增量的加分项,避免GDP指标在考核体系中占有压倒性地位。

在考核中,还应注重强化对“潜绩”的考核,不让“老实人”吃亏。李海龙说,应当对一个地方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中长期规划进行明确界定,不得随意变更。同时,对“长期任务”按照完成年限设定年度目标,既考核当年任务完成情况,又看能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政绩考核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中组部的通知强调,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

“还要探索扩大群众在考核中的参与面,多参考老百姓的评价。” 李海龙说。比如,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集中评议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公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将结果纳入考核中。同时,可邀请两会代表委员和群众代表参与每年指标制定的全过程,推动考核工作更加科学民主。

全面认识GDP,正确树立政绩观,我们才能从以GDP论英雄,转变为以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论英雄,助推中国经济列车运行得更好、更可持续。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4日 17 版)

上一篇:温州拟提拔任用(转任)市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通告 下一篇:凹凸世界新手77连抽获取方式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