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打造“校农结合”“五心”教育扶贫模式
分类:伤感日志 热度:

人民网贵阳8月10日电 (孙远桃) 8月9日,在贵州省深化“校农结合”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和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视频会议结束后,黔西南州教育局局长梁喜明接受记者采访,介绍“校农结合”“五心”教育扶贫模式经验。

据梁喜明介绍,为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扶贫战略的决策部署和省教育厅开展“校农结合”有关要求,充分发挥“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作用,黔西南州积极探索实施“学校十公司(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义务教育阶段“校农结合”工作,实现学校学生吃上新鲜绿色安全的食品、农民增收致富、企业成本降低,达到了一仗多赢目标,初步形成了“校农结合”“五心”(企业用心、孩子欢心、家长舒心、学校省心、政府放心)教育扶贫模式。

黔西南州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宝贵经验。

强化保障,精心施策

开展教育扶贫“校农结合”,黔西南州依托学生营养餐集中配送和学校自办两种模式平台,探索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脱贫攻坚完美结合点,最终形成了学校、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的“校农结合”良好局面,助力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奔小康。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1+20”文件,州、县成立了“校农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能职责,把“校农结合”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推动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黔西南州义务教育阶段“校农结合”“五心”扶贫模式实施方案》,下达工作任务,在同质同价前提下全面执行定向采购,公司(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向学校提供农产品食材达到了45%以上,对农业产业升级、服务地方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等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强化数据铁笼管理。制定《黔西南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集中配送及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黔西南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文件,为了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规范安全运行,确保人员、资金、食品安全,我们正在构织数据铁笼平台建设,目前,已进入数据抓起和人员培训阶段。

“四个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

在实践中,黔西南州还探索总结出“四个一”创新,稳步推进教育扶贫“校农结合”工作。

一是建好“一个中心”。积极推进学生营养餐集中统一配送中心建设,以学生营养餐集中统一配送中心为圆点,开展学生营养餐集中统一配送。半小时车程范围内学校营养餐集中统一配送。一小时车程范围内学校,由配送中心配送食材到学校进行加工供餐。

二是培育“一个基地”。积极推广执行大宗物品订单种植、定向采购、定点服务。积极引导合作社推进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及时调整种植和养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供给能力。

三是形成“一个机制”。综合发力,坚持需求引导与产业培扶有机结合,坚持建基地与搭平台有机结合, 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确保农特产品进配送中心进学校,形成无缝对接的“校农结合”扶贫机制。

四是防范“一个风险”。建立健全“校农结合”风险防控措施,全面排查风险点,坚决遏制实施过程中出现贪腐行为,着力化解和防范安全风险问题;制定安全风险管控预案,加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两平台运作,注重工作成效

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工作的指导意见》“贵州模式”要求,2015年以来,黔西南州以创建探索学生营养餐集中配送和学校自办两种模式为平台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其中,兴义市、兴仁市、贞丰县、晴隆县、普安县、义龙新区以实施学生营养餐集中配送为主;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以学校自办为主。2018年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1344所(其中学前阶段370所、义教阶段974所),享受学生41.18万人(其中学前阶段8.22万人、义教阶段32.96万人),下达资金2.23亿元,全州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和国家试点县兴义市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三个全覆盖”,为黔西南州实施“校农结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施“五心”营养餐、“校农结合”扶贫模式,黔西南州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服务地方发展,农村经济振兴,农民增收致富。2018年全州实施“校农结合”学校共1450所,覆盖学生总人数51万人。全州“校农结合”学校对接签约的基地、合作社、公司或个人共2499个,覆盖农户2.06万户(其中贫困户1.23万户)。对接销售资金5.46亿元;全州累计采购农产品达7.16万吨(其中贫困地区3.60万吨)。

延伸阅读:

黔西南州“校农结合”扶贫模式亮点纷呈

上一篇:今年江西省高职院校扩招4.36万人 下一篇:他隐姓埋名捐助学生二十多年,离世后终于被世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