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在《人生》中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分类:人生哲理 热度:

  人生的道路虽然特别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这段话,而这段话也可以作为《人生》的注解。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总有不少的岔道口等着我们。这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如果稍不注意走错了一步,就会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可能会影响一生。

  路遥,著名小说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也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人生》写的一本关于八十年代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子弟的奋斗历程的一本书。这本书对当时以及现在的年轻人奋斗观都有重要的影响。马云作为那个年代的人,现代商务界的领军人;曾指出:《人生》对以前的他的影响最大。

  《人生》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故事的主人公叫高加林—一个曾经的民办教师。

  故事从高加林被撤职开始讲起,他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想要出去看看世界的男人,被撤职后却只能回家去种庄稼,心中的不平和愤懑早已经堆满了胸膛。回到家里以后,整日在家里颓废,但作为一个庄稼人,不劳动是会被人耻笑的,他不得不去做在他这个读书人看来十分羞耻的工作:去市场卖白馍,去地里劳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刘地主家的二女儿巧珍开始了第一段恋情;巧珍从小没上过学,从小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拥有读书气质的高加林就是她心中的理想伴侣,但她却不是高加林心中的理想伴侣。

  但在巧珍那似水似火的温柔下,高家林走出了低谷,尽管再不愿意,也慢慢地接受了这个他将会当一辈子农民的事实。

  生活泼你一盆冷水之后,也许还会在你身边映出一道彩虹。

  远在军区的二叔回来了,并且是接受组织调配回来当大官发。高加林业也因祸得福被安排了一个新闻调查员的工作,他终于可以带着一腔热血,施展他的才华。

  他工作得很出色,文章发表在了镇上的广播站,重新遇见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黄亚萍这次重新爆发了她在高中时隐藏的感情,她不顾家人反对和她男朋友张克南分了手,毅然决然地选择和高加林在一起。

  高加林也开始嫌弃刘巧珍没有文化,聊天聊不到一起。很快,他们的感情出现了问题,每个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

  张克南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但是他的妈妈却是一个势利而充满浮华与复仇心的人。克南妈知道了高加林是走后门才当上的新闻调查员,她心中那颗复仇心促使她向纪委检举了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

  黄亚萍感激张克南向她说出了这件事儿,但是她却已经无法再做什么了,省里很重视这个事情,而二叔恰是一个正直的人,要求高加林调回去。高加林被调回去发事儿已成定局,而刘巧珍也已结婚,生活梦就此破碎。

  路遥在书中写出了在文革之后的八十年代里体制的改革。

  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都呈现着交叉状态,不仅仅在城乡之间,更表现在农村与农村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说出了新时代的青年面对理想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更正我们的青年价值观,拨开了生活的表像,深入生活的底层与内部。

  路遥在这部小说的细节处理上较为仔细,能够从细微处入手,表达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那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只是,《人生》作为路遥早期的作品,在人物的构设上,相对没有那么的圆润。在主要人物的描写上,高加林是路遥笔下描写的比较完整的一个人物,一个新时代农村的上进青年。但他的身上却充满着农村的那种朴实感和对政权的无力感,符合一个农民的性格。

  在他的笔下,还有几个比较完整人格的人物,比如被后人诟病的德顺老汉和刘巧珍的完美人格。他以前一直受到农村中类似于德顺老汉的人的帮助,所以他对于这类人一直有这么一种依赖感。

  总的来说,《人生》这本书描写了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开始对一直困守在土地的农民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尤其在青少年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骚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与不满,开始想要寻找到一条出路,帮助自己走出山村,走出这世世代代耕耘的土地。

上一篇:简短的人生哲理句子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