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多维人生哲学
分类:人生哲理 热度: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杰出文学家欧阳修是江西永丰人。他的人生绚烂多彩,其成功之道,以颇具智慧的人生哲学作指导,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与道家的理想人格的结合,即追求“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指从事道德修养,“外王”是指从事政治实践。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治既行矣,既赖矣,守之以至静,化之为无为”。“只有淡泊清静之风,下无薄恶叛离之俗,故言为教诏,非浩誓而自听,言为号令,不鞭扑而自随。”

欧阳修人生哲学呈现和谐平衡的特点,表现为热情与理智交融,高尚与常情结合,严格自律与宽和处世并存。

欧阳修具有深沉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即“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意怠”的忧患意识。忧以天下,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人和人之间要“见利争让,闻义争为”,“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欧阳修反对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不惧权贵,敢于揭露和批判朝中私而忘公、损公肥私的罪恶行径。明道元年(1032年)11月,京师大内失火,吕夷简狐假虎威,悍然下令京东京西、淮南、江东、河北诸路提供工匠材料,顿时好端端的洛阳繁茂的修竹被砍伐一空,而砍下的竹子又大量积压,弃置一旁,任其腐朽。对此,当时年仅26岁的欧阳修,愤慨写下《找竹记》,提出“节用以爱人”的观点,对吕夷简之流那种“忘公私谁何,以无益害有益”的卑劣行径进行了无情揭露。

庆历三年(1043年)3月,欧阳修被守旧势力排挤被贬夷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整顿吏治,否则,其他改革也难以实施。他认为,改善吏治的关键是对官员进行严格考察。于是先后三次上疏。

第一次上疏为《论按察官吏札子》。欧阳修明确提出,百事以择吏为先,要精选精明强干又廉洁公道的官员担任按察使,逐个考察官员的德行政绩,一一登记优劣,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此次上疏得到宋仁宗赞同,但守旧派极力抵制。欧阳修见状又写了《论按察官吏第二状》《再论按察官吏状》,再次强调:方今天下凋残,公私困急,全由官吏冗滥者多,请求朝廷选派按察使,纠正年老、病患、脏污、不才四色之人。现任转运副使兼按察副使的做法完全是应付差事,他们大多已昏老多病,或懦弱不才,或贪赃失职者有之,这些庸官,本该淘汰,怎么能去考察别人,推举贤才呢?为了引起重视,他还列举几个转运副使的名单,再次强调罢免那几个碌碌无为的庸官。朝廷应赏善罚恶,按文责实,甚恶者罢免,善者提升,中材之人尽使警戒。

欧阳修奏疏得到朝野重视,清官元老韩琦、范仲淹等支持,并联名上奏,淘汰庸官,刷新吏治,皇上同意欧阳修等的建议,令中书省、枢密院两府,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挑选各路按察使,各州县的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老弱病残者请求退职,一时,冗官减去不少,风气大为好转。欧阳修为朝廷分忧,整顿吏治,传为佳话,清廉治政,千古流芳。

欧阳修还强调人生在世,应该知荣明耻,“明荣辱之分,行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把握荣辱的真谛,明了衡量荣辱的标准不是金钱、权势和财富,而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和是否具有真心实意为他人服务的品质。“穷而不困则荣,富而不仁则辱”。他一生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他说:“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此古人之所叹也!”“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

欧阳修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刚直不阿,任用贤能,奖掖后进。贵为一代贤相名臣,政坛40年,治政有方,进不为喜,退不为惧,淡泊名利,进退自如。欧阳修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开国公,后进阶正奉大夫(正四品上)。职位越升越高,却并不贪恋高位,反而多次请求退休。

其门生问:“公德望为朝廷倚重,且未及引年,岂容遽去也?”

欧公答曰:“修平生名节,为后生描画尽,唯有进退以全节,岂可更候驱逐乎?”

欧阳修进退出处之道深受古人和今人高度赞誉。

上一篇:马拉松里的人生哲学(组图) 下一篇:张琳芃谈文身:最有意义的那一处有我的人生格言和爱情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