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山:透过物理看人生做实事(2)
分类:人生感悟 热度:

“5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兰州城市交通制度更加人性化的调整,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作为参与者,我们心中有莫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段建玲说。

关怀

王铁山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积淀和人文感悟,总结成一门通识课程《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贯穿文理的界限,在哲学的框架下,利用物理学原理认识人生、解读社会、剖析爱情、理解家庭、指导学习、推进工作。

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辐射物理分会和辐射效应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辐射防护学会聚变辐射防护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极端条件下材料与器件分会委员……王铁山有很多身份,但他最主要的“角色”是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除了对科研和学术的执着钻研,王铁山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好学精神。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刘宁,是王铁山指导的一名研究生。时隔一年多,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王铁山时的情形。去年3月,他到兰州大学参加研究生考试复试,在敲开王铁山办公室的门之前,心里一直在打鼓,“王老师手头科研课题那么多、工作那么忙,冒昧进去会不会打扰到他?”而进入办公室,迎接他的是温暖的微笑和一双热情有力的大手,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王铁山问他的家庭情况、本科的学习情况、读研期间的自我规划,鼓励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多培养读书、运动的良好习惯,而且要学会社交,敢于表达自己。“当王老师得知我此前一直在山东成长、学习,还再三嘱咐我兰州的气候比较干燥,一定要注意适应,平时多吃水果。这些细节上的关怀让我非常感动。”

“王老师一直向我们强调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理念,常常鼓励我们做好自己主课题研究的同时,要到其他课题组帮忙,努力实现全面发展。”读研以来,刘宁惊喜地发现,除日常的教学科研外,王铁山还每周组织一次文化沙龙,让学生、同事们各展所长,凡历史、文化、时事、经济、体育运动,只要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擅长,都可以给大家作讲解。“王老师每次都拿着笔记本,像学生一样认真地记录、提问。”

从曾经的学生到如今的同事,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彭海波与王铁山有着十多年的交往。在彭海波眼中,王铁山和蔼可亲,没有教授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同事。“王老师自己在国外接受过长时间的教育,有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他经常告诉学生必须要学会游泳,培养一两项才艺,善于表达自己。刚开始我们很不理解,但等自己当了老师,开始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之后,才发现这些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

彭海波说,王铁山对学生的关怀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王老师先后推荐了数十名学生出国留学,尽量让学生有出国的经历,开阔眼界,学习到先进的治学方法。”彭海波至今记得,他2007年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留学前夕,王铁山专门找他谈心的情景。“谈了两三个小时,王老师讲到了在国外怎么待人接物、到超市怎么买东西、出门怎么坐车等等,我当时觉得很琐碎,但真正到了德国才发现这些常识很有用。”多年之后,当彭海波也成为老师,开始自己培养学生时,更加体会到王铁山的良苦用心。“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王老师带着十几名学生,工作非常忙,能为每一名学生抽出两三个小时讲这些细节,真是太难得了。即使是现在,王老师作为资深教授,也时常提醒我们年轻教师要多关心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人文培养。但说来惭愧,和王老师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王铁山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积淀和人文感悟,总结成一门通识课程《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贯穿文理的界限,在哲学的框架下,利用物理学原理认识人生、解读社会、剖析爱情、理解家庭、指导学习、推进工作。“归纳人生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就是5个矛盾,10个字:大小、多少、轻重、缓急、得失。物理学研究物体的大小、物质的多少、质量的轻重、运动的缓急和能量的得失。因此,人生与物理是相通的……”

热情、开朗、博学、执着,王铁山的这些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身边的人。

为民

上一篇:吕思清、李飙重返剧院舞台 黄磊畅聊艺术鉴赏感悟 下一篇:历经生活百味后,才看懂《千与千寻》:千寻是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