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民本篇
分类:名言警句 热度:

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民本篇

 

  制图:潘旭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尚书·五子之歌》

  原文: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大禹之孙太康,因为没有德行,长期在外田猎不归,招致百姓反感,被后羿侵占了国都。他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怨恨与哀悔。

  远古“失国”的叹息,表现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历数中国的王朝更迭可以看出,政治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往往是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为政者更应认识到这一点,敬畏民众、敬畏民众赋予的权力。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在中国古代的政统里,天下从来不是一家一姓永久拥有的,而是“有德者居之”。判断政权是否“有德”的标准,即在于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先秦时代,管仲已经意识到,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心的政策。在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民心”在想什么。老百姓有什么困难、什么需求,这是要深入基层调研、走访才能知道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习近平《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释义:统治者如果乐于做民众喜爱的事情,民众也会与统治者同乐;统治者担忧民众担忧的事情,民众也会为统治者分忧。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要行王道,就要知道百姓喜欢什么,顺从民心,“乐以天下”;知道百姓忧虑什么,并且和他们有一样的忧虑,再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消除这些忧虑,“忧以天下”。

  孟子指出,民众快乐,是统治者享乐的前提。若人民生活困苦、妻离子散,统治者却酒池肉林、花天酒地,那这就不是“乐”,而是败亡的征兆。在当下,百姓觉得买房、看病、上学难,解决这些困难,就是给百姓创造快乐。踏踏实实办实事,给百姓排忧解难、不给百姓添堵,才是好干部。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习近平《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释义: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这段话是姜太公在回答周武王关于“治国之道”的问策。他的回答是:“爱民”。怎么做?他举出了反例:让农民错过农时、赋税过重、徭役频发、劳民扰民。在农耕时代,是否按照农时耕作,是农民一年生计的决定因素;赋税和徭役的程度,也决定着人民的负担轻重。而在今天,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给市场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民间的创造力涌流,取消各种条框与限制,不与民争利。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2013年7月11日)

  典出:汉·王充《论衡》

  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

上一篇:习近平十大反腐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下一篇:知古鉴今以典说新 习近平用成语名句诠释“一带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