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已在北京定居多年的毕远峰做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回老家河南虞城县店集乡魏�囟汛宓H未逯�书,这让闺女“很不开心”。即便是难得回京与家人团聚,毕远峰开口闭口也都是村里的事儿,闺女说他“心不在焉”。
“2000多人的村子,天天都有让人操心的事情。我是村支书,大事小事都得管,而且还要管好。”毕远峰说。
毕远峰在魏�囟汛宄ご螅�18岁离开家乡到北京创业,做过司机,干过商贸。经过多年打拼,毕远峰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北京大老板”。2012年,他回到村里办了家食品加工厂,取名“民与丰”。
小小食品厂,给魏�囟汛宓母咐舷缜状�来了增收的希望。以前,乡亲们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小麦,忙活一年,一亩地也只
有900元左右的收入。办起食品加工厂后,毕远峰带动村里不少贫困户改种特种玉米和荠菜,这样,每亩纯收入可达2500元以上。
回乡办厂之后,毕远峰与乡亲们的接触多了。看着不少村民还未脱贫,毕远峰常常陷入沉思,“在外打拼为了什么?能给乡亲们做点什么?”他这样自问。
“家乡发展可指望你这样的人才咧!”在店集乡党委书记付桂兰多番劝说和鼓励下,毕远峰下决心回乡。2015年8月24日,毕远峰全票当选魏�囟汛宕逯�书。
“大老板”成了村支书,贫困村有了新面貌。今年,毕远峰整合19万元贫困户奖补资金,又自掏腰包50万元,成立了魏�囟汛寰�准扶贫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107户贫困户全部入社。
“每个贫困户1000多元补贴,分散在每家每户,也做不了什么,但是把所有的补贴整合起来就不一样了。”他合计着,现在合作社有800亩土地,按每亩1500元利润计算,一年就能有120万元收入。
当了村支书,毕远峰更忙了。眼下,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正在加紧施工,计划明年“五一”正式投产。新厂以加工玉米、花生、荠菜为主,预计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
“我现在就希望工厂越做越大,不仅要让村里贫困户加快脱贫,还要让大伙儿持续增收。”“毕书记”许下新年愿望。
葛长征和梁展召
发小成为合伙人
“要不,咱们回老家去吧!”
“成啊,回家创业!”
2016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葛长征和梁展召合计了一下,决定一起回乡创业。两人自小在虞城县站集镇葛尧村长大,一起入伍,退伍后分别在江苏、广东打拼。在外的时间越久,乡愁越浓。
“有一次回家,看到乡亲们还在以种粮为生,辛辛苦苦一年,赚不了几个钱,心里不是滋味。”谈到回乡创业的念头,葛长征和梁展召一拍即合。
回乡做些啥?思前想后,两人决定还是在黄土地上做文章。他们拿出36万元积蓄,建起44个蔬菜大棚,取名“展征合作社”。去年,他们试种了一季香菜,卖了将近7万元。初战告捷,两人信心更足了。
“我们回来,不图别的,就是想带动大伙儿一起致富。”去年收割香菜的时候,二人动员村里30多个贫困户一起帮忙,按工作量结算工钱。每天保底工资60元,10多天时间,最多的挣了1200元,最少的也有700元。如今,合作社被确定为葛尧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面向全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作为“城归”,葛长征和梁展召在乡亲们眼里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俩对市场上出现的新鲜事物都有一份特殊的敏感。
“这是我们最新引进的紫白菜―紫甘蓝和白菜杂交的新品种,在整个商丘市没别家种了。”走进蔬菜大棚,梁展召拔出一棵即将上市的紫白菜,仔细打量。站在一旁的葛长征接过话茬,“这批紫白菜本月就能上市,一亩地估计可以收2400棵,每棵紫白菜重4―5斤,每斤就能卖到8元钱!”
敢尝鲜、敢试新,两人搞种植、跑市场、找销路,干劲儿十足。今年,合作社种植了香菜、西瓜、苹果等作物,明年还计划从江苏引进豆虫。
“说实话,回来办合作社,比在外面打工累多了,既要出力气,更要动脑子。”葛长征坦言,“不过,现在我们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还能为乡亲们增加收入,心里头高兴呀!”下一步,他们将引进并不断试种经济效益高、市场风险小的蔬菜,同时还要争取提升品质、打响品牌。
杨威
红粘谷酒解乡愁
看到杨威回村成立种植合作社,乡亲们有些不解。
“其实俺就是有点想家了。”杨威的语气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