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天气谚语志》
分类:名人名言 热度:

每一条谚语都有烟火气——读《中国天气谚语志》

□禾 刀

天气谚语源自生活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天”,其中精彩部分被记载、被检验,然后得以传世。曾经观云相雨的俗谚,虽然未必能成为现代意义的卜天之术,但那些言语有性情、有妙趣,透露着先人看待世界的思想轨迹。《中国天气谚语志》(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是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的潜心之作。凭借其多年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梳理和解读了从古到今的气象谚语,其中不仅蕴涵着千百年来积累的民间智慧,更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提起天气谚语,许多人随口就能来上几条。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根据一些学者的搜集和统计,我国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不下4万条。

天气谚语在历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19世纪30年代,随着电报技术的发明,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天气预报系统正式诞生。而在此前,一个熟知并能够熟练运用天气谚语的人,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水手,一个种植庄稼的好把式,或者是诸葛亮那样出色的军事家。那些懂得看天技巧的长者,往往在一地享有德高望重的地位。

透过宋英杰解读的天气谚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许多不同文化的谚语意思相近,但更多谚语却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这种差别化不仅仅因为文化,更是天气特征本身使然。同样的国家,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形,天气规律往往千差万别。比如,海洋气候与内陆山区就有很大不同,山脚与山顶,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均存在极其鲜明的差别,即便同样用来描绘降雨征兆,各地的天气谚语表达内容亦有很大不同。

在宋英杰看来,谚语最初并不一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么对仗押韵,只是经过文学家的一次次加工改造,谚语才变得朗朗上口,更易传播。不过,文学本身有其自身规律,所有的改造均难免夹杂文人的“私心”。如此一来,本来只是单纯用来看天的谚语,有的渐渐改造成一语双关式的生活或人生哲学。比如我们常用“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形容一个人喜怒无常,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紧张气氛。

能够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大都经过历史的千淘万洗,没有庙堂之高的权力印痕。虽然千百年来,天气谚语被加入了许多文化基因,但也不是所有的强加都能融合成新的文化得以流传。历史上,“上天”有着强烈的寓意,能够与“上天”直接对话的绝非等闲之辈。在小学课文中曾有一篇文章《西门豹》,说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到达当地后办的第一件事,便是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曾自命有祈雨的宏大之“责”。究其原因,一方面借此表达体恤民情的隆恩,另一方面则是借此展现上承天意,强化自身统治的所谓自然法则,即“顺天意”。还有,历史上将彩虹这种司空见惯的天象当作祥瑞的现象亦不鲜见。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用华丽辞藻堆砌的祭辞或上疏,因缺乏烟火气,终没能像天气谚语一样在民间落地生根,源远流长。

该书的一大亮点在于,作者虽然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一些天气谚语送进了故纸堆,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天气谚语的创造热情并未衰减——许多年轻人借助网络等新兴科技手段,创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谚语,比如“以前,被窝以外都是远方;现在,被窝以内也是冰箱”。

总之,只要有烟火气,天气谚语就会有萌芽的土壤。

上一篇:教师:你该掌握的“英语谚语佳句汇总”(U 下一篇:外交部送给五眼联盟两句谚语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