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脱贫调查
分类:名人名言 热度:

  华溪村,位于重庆石柱县,平均海拔1000多米,山高林密,谷深坡陡,土地贫瘠,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典型的贫困村。过去,村民一年到头只能在“巴掌田”、“鸡窝地”里刨食,收入很低、生活很苦。2014年,全村381户121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9户225人,贫困发生率18.5%。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图文互动)(2)脱贫路上“跑”出幸福生活——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脱贫调查

  脱贫前的石柱县华溪村道路。摄于2011年6月。新华社发

  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不顾山高路远,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华溪村,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鼓励大家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日,我们走进大山深处的这个小村庄,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扶贫车间,亲眼见证了条条新路盘山梁、通组到户宽又畅,良田池塘相辉映、产业基地务工忙,户户住上安稳房、房前屋后百花香的山乡蝶变,亲身感受了当地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拼搏奋进,向着美好生活努力奔跑的火热之情和奋斗精神。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图文互动)(1)脱贫路上“跑”出幸福生活——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脱贫调查

  现在的石柱县华溪村村貌。摄于2020年5月。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生活在奔跑中提质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村民们的生活大变样。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11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多。如今,乡亲们的生活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吃得更健康,穿得更体面。过去,村民们吃的是苞谷饭,喝的是红苕汤,穿的是旧衣烂衫。如今,村民们不但能填饱肚子吃上肉,而且开始注意饮食健康。穿新衣早已不稀罕,大家更注重衣着的整洁和体面。总书记亲切看望过的马培清老人笑着对我们说:“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就希望身体好、心情好,安安心心度晚年。”

  校园换新颜,书声满山乡。总书记考察位于华溪村的中益乡小学时,学校的综合楼、宿舍楼还在施工,食堂也很小很挤。如今,综合楼、宿舍楼已经落成使用,学校还扩建了食堂,新铺了塑胶操场。离校较远的43名学生全部住进了明亮的新宿舍。村里的孩子们过去走不出大山沟,现在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到过重庆市区,有的还去了北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集中防控期间,孩子们在家上起了网课,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曾经向总书记表态要扎根乡村的马影翠老师说:“现在山区学校的条件和城里差不多,我留下来的决心更坚定了。”

  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早几年,村民们常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现在,“手机一拨打,医护来到家”。全村贫困户有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住院就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得了大病还能享受大病救助政策,堵住了因病返贫的源头。村民谭启桂过去和丈夫做中药材生意,家境还过得去。2017年丈夫查出结肠癌后,一次手术下来家庭就坠入贫困。丈夫担心钱花了,人也没了,拒绝再治疗,她也一度打算让孩子退学。绝望之中,贫困户大病保障政策给了他们曙光,如今丈夫身体已经恢复健康,夫妻俩又重新操持起生意了。经历类似的还有村民谭登周,他感慨地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我的坟头早就长草了!”如今,他种了7盆兰花,养了5群中华蜜蜂、19只土鸡和鹅。他说:“我答应过总书记,病好了,也要做点事。虽然我的腿脚不太利索,但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也要努力向前跑、不掉队。”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图文互动)(4)脱贫路上“跑”出幸福生活——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脱贫调查

  石柱县华溪村村民在承包的黄精田中劳作。摄于2020年5月。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以前,华溪村的民居多数是土木结构,不少年久失修、歪歪斜斜,还有的电路老化,有村民曾因火灾致贫返贫。如今,在上级推动和帮扶下,村里落实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13户贫困户搬进了新房,17户贫困户改造了房屋,村里的老旧电线也都全部更换了。大半辈子独居在破旧木屋中的贫困户谭启宇搬进新房时,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他说:“做梦都没有想到,60多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2017年以前,村里饮水安全很成问题。现在,村里成立了“人饮协会”,通过村民自治方式把自来水入户、管护、收费全部管了起来。如今,水龙头一开,净水哗哗而来,做饭、洗澡方便了,旱厕也彻底消灭了,村里9成以上农户买了洗衣机,再也不用到河里洗衣服了。

上一篇:李克强引谚语描述中泰交往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