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特色谚语的由来
分类:名人名言 热度:

原标题:老南京特色谚语的由来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各类朗朗上口,具有较高金陵人崇文尚书的价值取向的地方特色谚语,保存至今的就有数十条。这些老谚语,见证了凝重的历史沧桑和都城印记。笔者选取了18条老南京谚语,韶韶它们的历史由来。

  城南以东

  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文德桥,位于夫子庙景区内,传说农历十一月十五,子夜12点,如站上夫子庙文德桥,可以看到桥两侧的河水中各有半个月亮。于是这天,古时南京人都来看半边月。桥上都是人,哪受得了这么大压力,突然桥东的栏杆发生坍塌,几十个人掉下河去。好不容易爬上桥,突然西面的桥栏杆又飞了出去,人又一次掉入河中。从此,南京人再也不相信这座不靠谱的文德桥了。

  贡院门前的糕——馊的还是相公吃。贡院(现江南贡院),位于夫子庙景区内。明清时期,每逢考期,常有一些卖糕的摊贩到夫子庙的贡院考场门口去卖糕,有时卖不完,变馊了,也不肯收摊离去,结果,馊糕仍被相公(即考生)买去吃了。此语比喻没有做完的事,仍由当事人做完而不得推卸责任

  天天不离钞库街——守财奴。钞库街,位于夫子庙西、秦淮河南岸,南起长乐路,北至来燕路连接大石坝街,全长200米。明朝时期,这里曾是国家金库——宝钞库所在。明朝钱币为“大明通行宝钞”,街以库名。因与钱财相关,后来也成了家庭小金库的象征。此谚语讽刺那些天天在家守着自己的小金库,就像个守财奴一样,泛指没有出息的人。

  五龙桥的石柱——老古董。五龙桥,位于明故宫南,它是明御河上的主要桥梁沟通着御道街南北。它是明代初年的原物,算起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老古董了。

  城南以西

  颜料坊放炮竹——有声有色。颜料坊,原位于中山南路与长乐路交汇西北处,西北至彩霞街,洋珠巷南,全长约300米。2006年6月因整体拆迁,如今已不复存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南京云锦织造业发达地区,也是明代手工业十八坊之一。不仅是生产颜料的作坊,也是销售颜料的市场。若是大过年的,烟花爆竹燃起来,五颜六色的染料沾湿了你的衣襟,就既有声又有色了。

  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陡门桥,原址在仙鹤桥与红土桥之间的升州路上,因道路扩建现已不复存在。旧时陡门桥一带有很多竹器店所制的竹筷子,两头都是圆的,拿起来不分上下。此语比喻人们两处奔波忙碌,没有空余时间。

  七家湾扛毛竹——转不过弯。七家湾,位于朝天宫东南,西与仓巷相连,东至鼎新路连接打钉巷,全长250米。旧时是牛羊屠宰的一条街,狭长的巷子里尽是家庭屠宰场。那时的七家湾曲径通幽,巷子窄得只能容下几个人并肩进出,你若是带着长长的竹竿到这里,自然是不能全身而退的。

  马巷的花——没结果。马巷,原位于中山南路南段西侧,北至白下路,南至升州路,因中山南路道路改造,现已不复存在。明清时期,马巷一带就有专门制作绒花的专业作坊。但这是一种纸质的花,不会结果的。此语比喻有人做事情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螺丝转弯搭戏台——不自量力。螺丝转弯,位于汉中路南侧、北起石鼓路,全长140米,却弯弯曲曲的,过去走进“螺丝转弯”常常如入螺壳,搞不清东南西北。因此在这里搭戏台是不可能的。

  城北地区

  鼓楼上唱歌——想(响)得远。鼓楼,堪称南京明朝时的标志建筑了。随着鼓楼的击鼓声响起,浑厚悠扬的鼓声传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城中的百姓按钟鼓声起居劳作。试想,如果你登上鼓楼的城楼,引颈高唱一曲,那回声一下就在全城传播开来。于是此谚语就诞生了。

  鸡鸣寺里找梳子——办不到。鸡鸣寺,位于玄武湖畔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寺名从山名而来。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既然鸡鸣寺是佛教圣地,自然里面全是削发为僧的大和尚,哪来梳子呢。1958年鸡鸣寺改为尼众道场,所以是先寺后庵,名字没变。

上一篇:“看云识天气”谚语准不准? 下一篇:一起跟外教学英语谚语,“冰冷的黄瓜”是什么好吃的?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