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

受托管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
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
两只国家级产业扶贫基金
国投创益已在贫困地区投资100个项目
投资金额200亿元
项目遍布全国27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实现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覆盖
今天,让我们走进国投创益
看看Ta如何开对“药方”
治好贫困“顽疾”
党的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14年和2016年,由国务院审批,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参与发起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和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先后成立,委托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企业国投创益运营管理。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是国投创益的初心,六年来,创益人前赴后继,一直奔忙在扶贫路上,践行着“因扶贫而生,因责任而立”的使命,每一位创益人,都像是一名赤脚医生,在祖国的贫困地区努力寻找着治疗“穷病”的药方。
创益人涨“见识”的“出差”经历
不再流于形式的“扶贫”
产业基金扶贫的第一步,就是得找到好项目,到贫困地区出差和长住便成了家常便饭。
说起出差,投资经理高伟哲深有体会:“考察铜川市最北边的贫困县——宜君县时,我们住在县里的一个酒店,床两边的墙体都裂开了,拿几个废纸盒压平塞住,晚上勉强能睡觉,不然屋里老漏风。这还属于当地比较好的酒店呢,住一晚上80多块钱。”
负责投资的副总经理张万旗,在一次出差时,到山区贫困户家中访问,由于路况实在不好,后半段好几里的山路只能步行通过,结果不慎崴了脚,为了不耽误工作,硬是坚持到回北京才住院治疗。

当然,高伟哲和张万旗的经历绝不是个案,而是所有创益人出差状况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创益每位员工都心系国家交予他们的扶贫任务,过程中的辛酸才能一语带过,只当是过眼烟云。
当被问到有没有想过要换个工作单位的时候,投资经理李凯说到:“我就是为了扶贫事业来的创益,怎么能因为这点苦就中途放弃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媒婆式”的帮扶策略
创益人不再为了“扶贫”而扶贫
将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发达地区企业引入贫困地区投资,是国投创益开展产业基金扶贫的创新方式。
贫困地区的企业普遍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良性发展难,很多是种养殖或初级加工业,家族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基本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制度,很难符合基金投资要求。
投资经理张真表示,之前出差调研都是依据当地政府提供的企业清单,而清单上的企业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当时调研的强度非常大,有一次我们分管投资的副总经理张万旗带着我,一天走访了14家企业,从早上8:00一直到晚上7:00,同行的一个同事带了个计步器,记得那天我们差不多走了3、4万步吧,晚上回到宾馆休息,我们三个人脚都走肿了,第二天又继续开始工作,虽然调研很是辛苦,但往往真正能进行投资的企业却不多。”
为解决上述这一投资难点,在董事长王维东带领下,创益公司上下共同梳理已投项目情况,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要求,总结形成了产业基金扶贫管理模式,探索了一条以产业基金带动本质脱贫的全新路径。
依托产业基金扶贫管理模式,国投创益开始钻研新的投资策略。在创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确定了新的投资方向——“媒婆”式扶贫:国投创益主动联系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让他们在贫困地区搞项目投资,帮助贫困地区引进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优先录用当地贫困人口。投资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基金能够得到高效利用,而且资金安全更有保障,同时大企业又能将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优势产业等引进贫困地区,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实在是一举多得。

由于“扶贫”策略的优化,投资团队后续工作的开展也变得更加从容顺畅,国投创益接连投资了几个大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