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经典语录“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该如何理
分类:经典语录 热度:

新的时代来临时,能看到未来的人好像只是少数,大部分人的视线还是会被旧的观念所蒙蔽,大部分人的未来还是需要星星之火来启迪。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就是如此,当时旧的思想已经腐朽,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变化。而新的思想还未来临,或者准确地来说,没有几个人能看到前行的正确道路。

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例外,他们在别人还沉睡的时候就已经率先发现了黎明的曙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住这缕光,让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过程。

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员,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看到了身处殖民地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感受到了他们的疾苦。所以希望学会治病救人,但是在面对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人在敌人面前麻木又自私的样子时,他瞬间就明白了,学术的治病救人只能治愈人身体上的伤痛,却救不了人的灵魂。

鲁迅经典语录“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该如何理

为了真正拯救国人的灵魂,唤醒同胞的内心。鲁迅毅然弃医从文,选择用文字的方式来洗涤人们麻木的灵魂,唤醒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自豪感。

但在那样一个年代,鲁迅所写的这种革命主题的书籍注定是无法被公然发行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要想让更多人看到他的文字,鲁迅只能把自己的意愿藏在晦涩难懂的故事背后。这也导致到现在,鲁迅的作品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的确,鲁迅的文字有着自己的方式和风格,而这种风格在现在的人看来简直就是错误的典例。有人说,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标准来严格分析鲁迅的作品,你就会很容易发现,他的作品当中几乎全都是病句。

就比如鲁迅经典语录之一,在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有一句话:“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大约”和“的确”加在一起好像就是个病句了,那么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呢?

是的,在现代汉语当中,这种用法其实严格来说是有点问题的,因为“大约”表示一个模糊的概念,而“的确”表示的是一种确定的概念,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应该就不是句式杂糅这么简单的语法错误了。严格来说,这似乎是语义上的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原文来看呢?

鲁迅经典语录“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该如何理

孔乙己是封建时代落魄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在酒家赊账喝酒,虽然穷困潦倒被别人看不起,但时时刻刻都要维护自己的假清高,就是在小伙计面前都不会忘记卖弄自己的学问。

所以这样的孔乙己让整个鲁镇上下的人都看不起,他只会之乎者也,知道“茴香豆”的各种写法。可是这又能怎么样,他最终还是一个落魄的可怜的乞丐,连酒钱都掏不起,穿着长衫混在一群底层人士中间,却始终得不到尊重和体面。

在赵太爷家里当账房的时候,孔乙己偷了人家的几本书,被人家“吊起来打”。即便如此狼狈,在酒馆里坐下,听到别人说到此事的时候他还是会忍不住为自己辩驳:读书人,那不叫偷。多么掩耳盗铃的举动,多么狼狈不堪的行为。

所以在孔乙己瘸着双腿,慢慢挪过来喝酒,又欠了一个月的酒钱不还,从此再没有来过的时候。小伙计听到几个客人的对话:孔乙己似乎又犯了什么事,又得罪了什么人,又遭到了谁的毒打。

年关将至,在凛冽的寒冬中,孔乙己也再没有来过。所以小伙计才会在心里猜测,这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里的“大约”和“的确”并不是并列关系,准确地来说,“大约”这个词是用来修饰“的确”的。

小伙计知道孔乙己很久没有来喝酒,也很久没有还上回的酒钱。他还记得孔乙己最后一次从酒馆的门中出去时,那种一瘸一拐狼狈不堪的样子。所以理智告诉他,孔乙己是真的死了。

鲁迅经典语录“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该如何理

但是在情感上,他又是对这个可怜的读书人怀有怜悯的。所以他才会用“大约”。孔乙己大约是死了,但他又希望他没有死,希望这吃人的旧社会能够放过一个可怜的老人。

所以鲁迅的文字是并不能断章取义的,在那样特殊的时代和条件之下,他的语句都是含有深意的。即便在逻辑上不通,在情感上也是没有问题的。

上一篇:药水哥正能量引热议,经典语录大合集,网友: 下一篇:韩寒批判中国教育的经典语录 说明教育应因材施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