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金庸;再见,江湖!今天,重温他的那些(2)
分类:经典语录 热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这个书做得很成功,让他们赚了很多的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但因历史原因,他还是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后来,金庸在另一所学校念起了国际法,而这段法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后来的经历与声望,为他谋得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1985年他被聘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3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小说“那写得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不做真事”。不过,作为报人金庸,他似乎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般。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便是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事实”。他说: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今天,重温他的那些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当年《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数次离港外游。小说连载不能断,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手段让阿紫复明了。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今天,重温他的那些

电视剧《天龙八部》剧照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4

金庸一生经历极其丰富,获颁荣衔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是一代杰出报人、是学者、是华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等等,见证了上世纪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金庸的名气虽响彻中外,而且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因此即使是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金庸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今天,重温他的那些

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上课,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

上一篇:你和我的倾城时光经典语录有哪些 林浅厉致诚经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